目录中的前半部分,是根据作者在2010年秋冬对五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进行电视访谈的录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近二十位艺术家,占全部录音资料的三分之一;内容分别涉及艺术家的童年往事与“文革”记忆、创伤与梦想、个人艺术经历,以及各自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艺术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技术与媒介、宗教与信仰、人类与生物、过去与未来等命题的感受和见解。目录中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平时各种谈话录音的整理,形式接近日常聊天,两人或多人聊天、还有接受采访、会议发言、在学校或美术馆讲演;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理论与现代史、当代文学、八十年代、先锋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多重历史脉络、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的文化差异、作者口述自传,以及对艺术家个人和作品的印象。
葛饰北斋,日本江户后期 代表性的浮世绘画家,在西方,他是与达·芬奇齐名的19世纪 的画家,对莫奈、梵高、德彪西等艺术家有着深远影响。以《神奈川冲浪里》为代表的北斋作品时至 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引发再创作。 为什么是葛饰北斋获得了如今这样的地位和评价?以他为代表的浮世绘艺术是如何到达欧洲,又为何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传记作家神山典士走访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的美术史专家、亲历者后代,揭秘“日本的北斋”如何成为“世界的北斋”!
文森特·凡高(1853-1890)——一个愤世嫉俗的反叛天才和十九世纪的时代产儿——他的人格和他的非凡成就如同他笔底明艳而狂放的以向日葵、农民、星夜为题材的油画,仍然在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本书是首次,也是一次对凡高的心理发展和绘画关系作深入研究的著作。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去日本东京。回国后先后在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从事美术和音乐教育。受佛教影响,作《护生画集》寓以佛家护戒杀之旨。五四运动后,即进行漫画创作,早期漫画多暴露旧中国的黑暗,后期常作古诗新画,并常把儿童生活作题材,自谓要沟通文学及绘画的关系,有《锣鼓响》等作品。造型简括,画风朴实,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作有《庆千秋》《饮水思源》等具有新意的作品。著有《音乐入门》,译有《西洋画派十二讲》和外国文学作品《源氏物语》《猎人日记》等多种。擅散文和诗词,隽永疏朗,别有一体,有《缘缘堂随笔》等。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 19世纪人类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便写出了这部文学传记,时年仅26岁。60余年来,梵高的身世打动了无数读者,其魅力至今犹在。这部作品也便成了作家的成名之作,并被译成8O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 本译本于1982年出版, 18年来屡印不衰,正如译者常涛女士所言:“是梵高那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桔而化入
“表现不可见物”是列奥纳多的梦想,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科学与技术的艺术家,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入木三分地描绘纪间万象。为了能理解他的作品,神话和秘闻、传奇和修辞,需要有这部包罗万象、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现实的跨学科著作的新颖的演绎,亚历山德罗·韦佐西,最为的列奥纳多研究者之一,我们从艺术家遗留下来的无数手稿和文件中追寻大师足迹。这次探险将向我们展现真正的列奥纳多,一个千头蛇式的人物。已确定的列奥纳多作品,从《博士来拜》到《蒙娜丽莎》;其画室或列奥纳多画派的作品;临摹作品;绘在手稿或单张纸上的素描;机械与建筑设计图;写有反镜式字体的地图和手稿。拥有超过230幅插图。
作为19世纪的天才画家,文森特·梵高了生于荷兰一个小村庄里。他生前穷愁潦倒,默默无闻,一生仅卖出一幅油画和两幅素画,死后却万众景仰,被尊为大师。提起梵高,免不了会想到金黄的向日葵、明亮的玫田、被割掉的耳朵。事实上,他们早已成为天才物疯狂的象征。正如我国享誉世界的画家吴冠中所说:“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次见妻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就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本书所描述的正是这位热爱生活,却屡遭挫折的天才所走过的短暂而灿烂的一生。作为一个牧师之家的长子,他短短的37年的人生历程饱含寂寞,却又璀璨无比,身后留下了1500多件油画和素描,以及几十万字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他的一生被写成小说和拍成电影,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和普通民众。本书分类“天才的生活”和“” 亲爱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清代的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曾任江西奉新、南城等处知县,他博学多才,诸如金石、考证、目录、书画、篆刻之类,无不精通,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昊禺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初师颜真卿,在包世臣等人一崇抑帖』的书法理论影响下,后取法北朝碑刻,并用『鈎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作书。所作行楷最精美,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不仅具有北碑的沉雄方厚,而且血肉丰满,婉转圆通,形成『颜底魏面」的艺术风貌,精美绝伦,他的隶书则掺以楷法,用笔流畅,结体匀称,显得生动活泼,神采巧丽。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
丰子恺被称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笔下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优美、素净、恬淡,然而他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却并不总是如此。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在壮年时期逢日寇侵华,被迫流离他乡;晚年又遭遇十年浩劫,承受了无尽的委屈折磨。但无论身在何处,他总能捕捉到爱与诗意,笔下流出的是不变的慈悲和仁爱。 本书作者秉笔实录亲身经历,并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质朴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的真实的父亲。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了解这位艺术大师性情涵养和气品气骨。书中配有大量的图片、画作和手迹,图文并茂。随书附赠印有丰子恺画作的藏书票一枚,以此纪念丰子恺诞辰115周年。
要认识一个时代,首先要认识这个时代里艺术家们如何生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艺术是时代的灵魂与气质,艺术家则是时代中云淡风轻的精灵。如果连艺术家都变得功利与世俗,这个时代是何种面貌,就不难想象了。 在日下的“民国热”中,民国艺术家群体,几乎是一个被人忽视的领域。而如果说还有一个群体,能像民国时期文化学者们一样好玩可爱、趣味无穷,艺术家群体可谓当仁不让。 本书选取了张大千、齐白石、李叔同、赵元任、徐悲鸿、丰子恺等艺术大师,以通俗幽默的笔法,讲述了他们的精彩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齐白石幼家贫,幼多病,只上过半年私塾,牧牛,砍柴,拾粪,学吹笛子,拉胡琴,在松明火下学画……。11岁读熟半部《论语》,15岁学木匠,16岁学雕花木工,20岁临《芥子园画谱》,25岁自学绘画,26岁拜师乡土画家,学画肖像画,27岁师从地方名儒学习诗画,改行画肖像,由木匠变为画匠,画艺渐在里巷扬名,34岁学书法,研篆刻。37岁拜师经学家、古文学家、诗人、湘潭名士王湘绮。38岁画《南岳图》十二幅,承典梅公祠,造“借山吟馆”书房。40岁始远游,画《君山图》和《洞庭看日图》,48岁,在乡苦读古文诗词,55岁只身北漂,63岁大病一场。65岁执教北京艺专,66岁当教授,67岁历时十年“衰年变法”。73岁还乡,散财乡里,以济荒年。75岁始闭门“抗战”八年,84岁任北平美术家协会名誉会长,飞抵南京,被蒋介石接见,85岁收年方四十的美院教授李可染为
他们有的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代表,例如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有的为新中国美术创作了典型的绘画标志,例如钱松画、关山月、石鲁、黄冑;他们有的在民族生存的斗争中以刀为笔刻下了战斗的青春,例如古元、彦涵、李桦、刘岘等;他们有的留学海外甚至漂泊终生,如常玉、庞薰栗、潘玉良、赵无极等;他们有的人生坎坷大器晚成,如陈子庄、陶博吾、王憨山、张朋……他们的人生犹如殊途同归的传奇,他们创造的艺术给百年来的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画面。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传奇,已经成了一个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篇章。写在这里的,不是关于他们一生的传奇和艺术贡献,而只是从一个角度关照他们人生命运的转折:从某一个人生的“节点”触摸他们一生转折的命运。这种命运的转折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是时代塑造了
齐白石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勤俭相始终。他一辈子持家和律己,处处不忘“勤俭”两字,他的生活,是朴素而严肃,丝毫治有过去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艺术家那样、流漫、蔬懒、身废等种种的坏习惯。他每天起床很早,夏天,清晨四点来钟就起来了,冬天,也不过六点钟。无论冬夏,他起自总在天刚放亮,晨曦未上的时候。晚上入睡,关东多在九点钟前后,除了身体不适卧床患病,和偶或在外看戏应酬以外,从没有晚起晚睡的一天。他作画是每天的日课,向来没曾间断过,从早晨到夜晚,不是默坐构思,就是伏案挥毫,尝有试句道:“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
一个普通的美术考生,一路走,边学画,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八年里,李罗几乎考遍了中国的美院附中和美术学院,他数次落榜,却屡败屡战,最终……2000年李罗被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录取,2004年李罗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次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如果你是考生,或是考生的家长,那就让我们跟随李罗,从他的家乡出发,沿着每一位艺术学子都曾洒下汗水的路途,聆听学院名师们的教导,一起走进中央美术教育的殿堂。 李罗的作品,它既是一个点又是一个面,是他个人的经历,也是中国千千万万艺术院校学子的学习历程。 本书主要介绍了他的经历及其作品。 让我们跟随李罗,从他的家乡出发,沿着一位艺术学子曾洒下汗水的路途,聆听学院名师们的教导,一起走进中央美术教育的殿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