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在为《世界》(1988年)作序时写道:“源远流长,早在纪元之前,古希腊的雕刻就是人类文化黎明时期的杰作,古罗马也重视人体雕刻,丰富的遗产成为欧洲艺术的源头。在经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之后,文艺复兴使一缕危丝逐渐康复。古典主义崛起以来,人体作为审美的对象、创作的题材与基本功训练的手段,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国外美术院校设置人体模特教学课程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引进人体模特写生自李叔同等前辈开始,也已有八九十年的经验。实践证明,开设人体模特写生课程,对于美术基础教育与现代文明的丰富与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为配合各地美术院校人体模特教学及创作参考之需要,我们组织拍摄、编印了这套《实用人体模特摄影》的小型画册。画册分为卧姿、立姿、跪姿、坐姿四种,多数姿式作四周环视的
《江村纪事》系作者20世纪50年代随费孝通先生在江苏吴江县开展社会调查的作品,其中许多纪录费孝通先生工作以及当地实际生活状态的作品系首次披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可视作费孝通先生学术研究的同步的图像文献,也是一部独立的社会学纸上纪录片。在一种紧迫感的敦促下,费先生来到开弦弓的次数逐渐频繁,张先生先后五次同行,用相机记录了这个江南水乡小村从1950年代从事农桑到1990年代工业化的变迁过程。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而这些影像资料在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由“纸上纪录片”之《江村纪事》出版,作为一份首次披露的社会学视觉文献,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收入的23位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纪实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
《摄影的智慧:当代摄影大师眼中的摄影艺术》一书,是对当代摄影创作实践及其丰富内涵的一次无可比拟的探索。当今世界最为杰出的摄影家刘易斯·布莱克威尔在书中向我们阐述并探讨摄影的目的及技术。透过那些独具见识、通俗易懂且“原汁原味”的评点解说,读者的视线被自然地带到镜头之后,进入作品之中,得以分享摄影大师的视觉,他们的种种职业挑战、创作动力以及创作方法等。书中所采访的摄影家非常广泛:有屡次获奖的新闻摄影师,也有职业的名流摄影师;有涉及政事的环保主义者,也有难以捉摸的艺术家:有彪炳史册的老摄影家,也有充满幻想的新新摄影人;有讲故事的高手,也有流传久远的图标的创作者。 这些不平凡的艺术家在本书中相聚,同时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本书与极富创新进取精神的慈善组织“照片之声”(PhotoVoice)一
这是一本西安世俗生活的百科全书。在阅读它的时候令我想起绘画界的《清明上河图》。当然较之绘画,图片则更直接、更活泛、更具有现场感一些。这样重要的一个事情,现在由胡武功先生做了。他也许是做这件事情的的人选,因为他既是卓有建树的摄影家,又是一个对西安平民生活有深刻了解和感受的人。我想这本书的价值既在当代,即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西安;又在后世,即为后世留下一份20世纪末的西安市民生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