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电影“奥斯卡”的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武汉举行,这是该市举办的规格最高的电影盛会。《武汉与中国电影》为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会议用书,《武汉与中国电影》内容包括武汉电影艺术发展概述、经典电影回顾、武汉电影明星介绍、影城地标、高校影视专业发展综述等。
本书从各个时期的报纸、期刊、文集中精选出英美加等英语区哲学家、知名学者的电影文献,包括苏珊·朗格、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娜塔莉·戴维斯、乔纳森·克拉里、麦克卢汉、海登怀特等,从哲学、分析美学、新史学、意识形态批评、艺术史等多个角度阐述电影本体和风格。
《花语墅笔记》是本由电影导演编写的笔记文集,书中涵盖多种文体的文学作品,如影视剧札记、祝辞、发言稿、杂文、随笔、出访记、游记、纪念文、序、跋等。全书共分7部分,包括“昨夜星辰”、“且听风吟”、“一瓠浊酒”、“闲情偶寄”、“曾经沧海”、“地角天涯”和“细雨梦回”。
《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作者邱华栋、杨少波)介绍了101位世界杰出导演。《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收录《大卫·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罗伯特·维内:德国电影奠基人》、《罗伯特·弗拉哈迪:美国纪录片先驱》、《弗里德里希·威廉·茂瑙: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喜剧电影的巨匠》等文章。
新藤兼人是日本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是日本独立电影的先驱者,多次获得外电影大奖。本书是新藤兼人的一部重要的评传,记录了身兼导演和剧作家的新藤兼人站在电影舞台上余年的奋斗和成就。作者通过翻阅新藤兼人的剧本、所著书籍以及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过的采访等海量内容,将一位孤独的艺术家的身影完整而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书中也讲述了新藤兼人与小津安二郎、吉村公三郎、黑泽明、沟口健二、乙羽信子等日本著名电影导演、演员的故事,史实与剧本在书中巧妙地交错重叠,涉及昭和时代日本电影的方方面面,堪称一部未完结的日本电影史。
《认识电影》是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问世四十多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面对电影中复杂的语言系统、构成要素、表意手段,作者划分了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两大阵营,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笔触,引出了电影作为艺术、作为工业、作为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书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剧照和精辟说明,如美国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导演的杰作,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此次修订的2版,增加了对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歌舞片、CG电影的评述,经过精校重排和全书彩印,呈现出更贴近英文原版的风貌。
2008年秋天,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影视艺术学博士论丛》的批四部,即:赵晖的《史诗性电视剧画面叙事的艺术追求》,林风云的《中国帝王电视剧叙事研究》,吕晓志的《中美情境喜剧喜剧性比较研究》,张阿利的《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在一些已经毕业及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中间,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了新加坡环球影城建设的实录。
本书特点是以情取胜,重视用润腔细致地表达感情,她演人、唱情,韵味醇厚,这些长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黄德君主编的《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附光盘早期)》收入了袁雪芬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已出版唱片的唱段,其中有女子越剧首次出版唱片中的唱段《方玉娘哭塔》和诞生[尺调腔]的《香妃》唱段。书中记载了袁雪芬在那一时期代表剧目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越剧音乐唱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今后学习、研究越剧音乐和袁派唱腔艺术的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
越剧在百年诞辰和进入上海九十年之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义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越剧存新百年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越剧犹如一条溪水,从浙江嵊县的山野发源,汩汩流出,流进上海这个中外文化交汇的“海”,变得蔚为大观。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说:“越剧是中国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越剧》卷一书记述了上海越剧发展的轨迹、文化品性、艺术特色、经典剧目等各方面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越剧艰难曲折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这部历史,是越剧几代人共同写下的,其中交织着多少汗水与血泪、苦恼与希望、奋斗与追求。每个想了解上海文化特色和越剧艺术的人,看了
《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电视纪录片卷(2001-2010)》由复活的军团、深情——一代宗师季羡林、悉尼唐入街记事、天池人家、血脉、张玲兴和她的三位母亲、爱的变奏、悠悠黄梅、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灵渠、追寻往事、大爷上岗、东方之光、千年书院白鹿洞等构成。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发展出一套与观众交流的语汇。然而观众是否知道电影的视听并非都来自真实,而是源于电影人的设计与安排?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引导读者从三方面触摸电影媒介的独特性:电影通过怎样的形式设计构建银幕世界;观众如何理解电影并与之互动;电影如何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融于一体。 本书版面世于1997年,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成为一本全面、细致解读电影魅力的实用教材。作者运用大量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着重阐释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设计、叙事等电影结构元素,并将自己的电影美学见解、电影史素养贯穿其间。第6版新增了视觉特效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应用,扩充了电影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更新了对数字技术的讨论。同时,本书还结合数百幅经由电影底片放大的精美图片、涵盖各类型的经典片例,以
《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电影公开课:电影布光技法》涉及到绘画和照相布光的内容,应该说明:绘画和照相属于瞬间艺术,是通过雕琢光影来实现的,其美学理论和方法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电影艺术有其时间性,其美学基础是“真实,自然,流畅”,布光童法也与此相关。《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电影公开课:电影布光技法》主要为影视专业的学生编写,试图为新人开辟捷径,使他们得到正确有效的学习。
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古典电影、现代电影和以新媒体为语境的大电影的发展时期。电影学术史的演进和发展,概念纷繁,探索多元,在影视所的学术历程中都有反映。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与电影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电影学如何因应改变,开启新的发展之路,将一种更真诚的历史的自我意识传给社会?电影学需要汲取根源性的精神力量,基于一种开放的概念,在更深层面触及一些时代敏感问题,直面来自现实的挑战。一本书,和一个传统、一种精神,它可以成为感恩和承续的起点。随着我们学术与批判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心灵可以变得更为丰富而强大。学术的事,天大的事。
1979年,一份日后成为香港电影界专家杂志的《电影双周刊》诞生,从事电影界报道、评论的创作。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发展到的规模,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电影界,甚至没有电影人自己的官方组织。《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电影和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此后每年一度,这就是目前在华语影坛具有极高影响力和专家地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本书作者的灰,以香港金像奖开办以来历届荣获影帝影后的知名演员为对象,概括性地总结了他们在影坛乃至整个演艺生命中的创作与成就,并对其个人经历作了资料详实而又生动丰富的描述,对于喜爱香港电影,喜爱这些演员的读者而言,具有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价值。《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一书
《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从电影工业、电影艺术、电影人物、电影事业等多个维度,通过搜集整理各类书籍、年鉴、地方志和研究文献等资料,“宏观切入”、“取其大者”,从中国电影110周年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影人、影片、典型事件着笔,简明、生动、清晰地勾勒了一幅中国电影11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与传统电影史著的不同点,在于把与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中国电影进入“新百年”(2006—2015年)涌现的诸多新的电影现象和电影业态,如微电影、互联网电影、电影IP、电影众筹,以及电影事业的新发展纳入进来,使得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历史厚重感,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是一本有关电影功能与传播的基础性教材。 依从表述主题,本书分为媒介特质、创作流程、生产机制、历史过程、批评框架等五个部分,透过时空的印迹,概说一百年来电影人认识影像创作影像的历史过程,试图给刚刚入门或想要入门的电影学习者一个全景式的轮廓。
《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从电影工业、电影艺术、电影人物、电影事业等多个维度,通过搜集整理各类书籍、年鉴、地方志和研究文献等资料,“宏观切入”、“取其大者”,从中国电影110周年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影人、影片、典型事件着笔,简明、生动、清晰地勾勒了一幅中国电影11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与传统电影史著的不同点,在于把与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中国电影进入“新百年”(2006—2015年)涌现的诸多新的电影现象和电影业态,如微电影、互联网电影、电影IP、电影众筹,以及电影事业的新发展纳入进来,使得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历史厚重感,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