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坤山是一位我们从不曾见的奇人,他的故事在台湾家喻户晓。 16岁时,因工伤事故,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两只手,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但就是这样一个最不幸的人,却勇敢地挑战生命的极限,不仅生活自理,面且成了一名画家,还有一个漂亮聪慧的妻子和一双机灵可爱的女儿。巨大的不幸和磨难,并没能改变他的善良、幽默和灿烂的笑容。妻子做好了陪他吃一辈子苦的准备,却不曾想这个只有一条腿的男人,能让她这么美满,从物质到精神……
《京剧大师周信芳》讲述了一代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他七岁登台露演,十三四岁便以童伶成名。他一生与戏剧结缘,历经艰辛。他演过600多个剧目,在舞台上创造了箫何、徐策、宋江、文天祥、寇准、海瑞等众多艺术形象,并以独具异彩的麒派艺术全国,为创造京剧辉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个世纪90年代沈鸿鑫先生出版了关于周信芳艺术人生和周信芳研究的著作,此后他对周信芳的研究和资料的采集一直没有间断过,这本《京剧大师周信芳》,就是在原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资料和新的研究心得,并考虑今天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推出的。
李白、杜甫世称“大李杜”。其实他俩并不一样,就好像京剧届的杨与梅、梅与余、梅与周、梅与程,甚至包括梅与盖。这些伶人,都可以视为梨园的“大李杜”。 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世称“小李杜”。论才情未必输于李白、杜甫。可惜生不逢时,再不能依傍时代风云抒写气吞千古的华章了。 今天活跃的梨园名伶,别怕被称为“小李杜”。其实,“小中有大”——戏曲的“宋词时代”,举许就在其手上成为现实呢?
作为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巴托克在音乐创作、民歌研究和演奏三个领域内,都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以高超的技巧将民音音乐和西方作曲手法融为一体,并辅以别具一格的和声、对位、配器、主题发展和变奏方法,推进了20世纪的音乐实践,使这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繁荣境界,并为东欧音乐在20世纪争得一席之地,发扬光大了东欧19世纪音乐传统。 作为音乐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托克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他一生收集、整理了上万首东欧民歌和器乐作品;所撰著作和精辟的见解对后世该学科的研究影响颇巨。对20世纪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要省略巴托克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20世纪来说,他像德沃夏克对于19世样重要。
《动画馆》系列丛书试图囊括与动画相关的所有领域的内容,比如说已经出版的《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世界游戏制作大师》、《世界玩具经典》、《英国动画》等专著。
本书列选了100名对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画家,对他们的生平、创作道路、创作风格、奇闻趣事、所属流派,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美术史上所居地位给予了全方位的评介,对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品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认真点评。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发展史就是美术家的历史,如果要概括美术史,画家是点,美术史便是穿越其间的线。本书所针对的读者是广大美术爱好者和美术从业人员,相信大家在读书赏图的同时,会对中国美术发展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1770年12月16日,的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古老的小城波恩。他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音乐才能,11岁发表了部音乐作品,17岁时曾为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莫扎特当时曾预言:请你们注意这个少年,有一天他将扬名世界。贝多芬22岁时离开波恩到维也纳定居,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尽管因耳疾而渐渐失去了听力,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了《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第九交响曲》等不朽作品。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病逝。他的生命和创作生涯结束了,但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精神,还有他的故事和传说,却在人间开始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