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卡门、李·爱特生编著王克仁编译的《冯·卡门(钱学森的导师)》讲述了:1963年2月18日上午,白宫玫瑰园里宾客云集。当代世界航空学界泰斗西尔多·冯·卡门站在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中间,等待接受一项美国科学家从来没有获得过的殊荣—枚国家科学勋章。在几十位候选者中,8l岁高龄的冯·卡门以其对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选。 在科学上,他认为自己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大人物。有一次,有人请他把自己跟当代最的科学家们比较一下。他回答道:“如果说科学家就是具有创见的人,那么,您首先得算上爱因斯坦。因为他有四大科学创见。科学史上,恐怕只有牛顿比他领先;因为牛顿提出了五六个科学创见。而当代其他大科学家仅仅只提出过一个,充其量不过两个而已。至于我本人,我提出了三个,或许还多些,其实,可以算三个半。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光阴荏苒之中也只是一个瞬间,并显现一点微小的影像。人生的岁月无回,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在人类长河中都是匆匆过客,有的人被历史的大浪淘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一丝印迹,有的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矗立起一座的丰碑,光照人类进步与发展!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于《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中,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王德禄和杜开昔(KathyDugan,美国在华访问学者)采访的一批19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共计45万字,涵盖了侯祥麟、罗沛霖、鲍文逵、余国琮、王守武、王启东、颜鸣皐、虞福春、师昌绪、杜连耀等31位留美科学家,以口述的形式还原历史。
《钱学森的科技人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述了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近百年波澜壮阔的一生。全书分求索篇、大任篇和凌云篇三部分。求索篇讲述了钱学森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立志报国、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立志航空救国,留学美国,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学习尖端科学技术的过程。大任篇讲述了学业有成、闻名世界的钱学森历经艰险返回祖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带领我国科研人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创我国航天事业,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作出贡献的过程。在凌云篇中,《钱学森的科技人生》记述了退居二线的钱学森创建系统学,提出大成智慧学和大成智慧教育,并创建沙草产业的过程。
干祖望先生——中医耳鼻喉科创业者。 本书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了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丽丝·迈特是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丽丝·迈特纳》生动地记述了她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科学界的性别歧视、科学追求上的艰难、个人生活上的曲折,使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本书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了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或转折点。
孔伯华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乃北京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是一位温病大家,他的学术思想来源于温病学说,有自己独特的创见,并且把温病学说推广到杂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极高的疗效。本书系统介绍了孔伯华先生的生平传略、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医论部分介绍了主要学术思想,定会启发良多;医案部分搜集了珍贵的医案资料,足资临床借鉴。另外,系统介绍了传人情况。本书适合中医药研究及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周立三院士是我国地理学家,在农业区划、区域发展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汇集了多篇组织、亲友、学生等追忆周立三院士为人处世风范的散文,并附周老的多份手稿和主要时段的生活与工作照片,对地理同行及地理业务爱好者均有较强的可读性。
《关岳文化与民间信仰研究》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结论中肯,逻辑性强。从四个方面进行充分的阐述:(一)关岳文化的民间信仰属性;(二)关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关岳文化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四)关岳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论文集,无论是倡导忠义诚信的传统美德,弘扬关爱互助的人文精神,抑或是加快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实现新的跨越腾飞,定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产生现实深刻的影响。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朱震达先生纪念文集》收录朱震达先生生前同事和学生为纪念他逝世一周年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和先生本人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朱震达先生纪念文集》后附有朱震达先生主要论著目录,资料翔实,内容丰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许多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的支援。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许多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有的人甚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白求恩就是这些国际友人中的杰出代表。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白求恩离我们很远了。但沙飞为我们在1938年6月-1969年11月单日,拍下的这么多真实的、立体的白求恩,在今天看来仍是新鲜而又富有激情的。沙飞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专职摄影记者,用他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个难忘而又永恒的瞬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院士为理论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表了一系列出色的论文,编写了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十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开创了极具影响力的朗道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今活跃在这一学科的各个领域。这位的物理学家还创立了一个关于应该如何生活的“幸福公式”,这一理论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朗道不仅“教书”,而且“树人”。有些年轻人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对形势缺乏判断,缺乏追求幸福的渴望,对此朗道感到十分气愤。他的劝导充满了能量,能够振奋人心、让人告别懒惰,能够激发他人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渴望。《朗道传》是第1本中文朗道传记,作者是朗道夫人的甥女迈娅 比萨拉比。与以往介绍朗道的文章大都着重于朗道的科学成就和学术风格不同,《朗道传》更多地从私生活角度揭示了朗道管控自己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恩斯特·彼得·费舍尔著的《科学简史(从亚里士多德到费曼)(精)》以20多位科学家的生平及其科学事业为主轴,生动地勾勒出西方科学发展中几个重要的转折。与一般科学家传记不同,本书除了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之外,更从一个宽广的文化角度提供了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中,科学与人类其他的活动交织成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图像。另一方面,虽然本书挑选的人物仍然是一些众所周知的“科学家”,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反而试图将科学家的事业放回到“人”的事业这个基本的立场来理解;以略带戏谑的笔法将这些我们印象中崇高遥远的科学家的人性呈现出来,让他们的形象生动起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书中清楚描述了牛顿在争取微积分权时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采取的卑鄙手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作者恩斯特·彼得·费舍尔出身自然科学
荣宗敬作为荣氏企业集团的领头人和主要创始人,由于种种原因,其生平资料,一直未有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中国民族工业先驱荣宗敬生平史料选编》是部较为完整的有关研究荣宗敬先生的资料图书。全书共计选录文稿98篇,历史照片、图表290余幅,百分之六十以上为一次公布,有的还是极为罕见的手稿及油印稿。《中国民族工业先驱荣宗敬生平史料选编》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荣宗敬先生一生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做出的业绩和贡献,不仅对于研究荣氏家族及荣氏企业、研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前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及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斯特·彼得·费舍尔著的《科学简史(从亚里士多德到费曼)(精)》以20多位科学家的生平及其科学事业为主轴,生动地勾勒出西方科学发展中几个重要的转折。与一般科学家传记不同,本书除了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之外,更从一个宽广的文化角度提供了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中,科学与人类其他的活动交织成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图像。另一方面,虽然本书挑选的人物仍然是一些众所周知的“科学家”,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反而试图将科学家的事业放回到“人”的事业这个基本的立场来理解;以略带戏谑的笔法将这些我们印象中崇高遥远的科学家的人性呈现出来,让他们的形象生动起来,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书中清楚描述了牛顿在争取微积分权时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采取的卑鄙手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作者恩斯特·彼得·费舍尔出身自然科学
卢嘉锡先生是全国人大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第七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第三任院长。他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他从“科学救国”的热望开始,历尽沧桑,执着追求,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其: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本片为纪念卢嘉锡先生诞辰100周年而摄制,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公室、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出品,北京新陆地文化艺术中心承制。 整个传记片以抒情的风格和精美的画面来完成,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松恩的学术传记,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一种。该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戴松恩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大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本传记遵循时间发展顺序的原则来叙事,根据传主的学术成长经历,全书划分为如下部分:少年求学(、二章),学术奠基与起步(第三、四章),艰难教学(第五章),学术上初有小成(第六、七章),科学跋涉(第八章),晚年生活(第九章)。本书的写作依据客观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及相关访谈,包含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文末附有周立伟历年年表以及学术著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