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认真总结、反思、探索的同时,继承自身优秀传统,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在融合中求新,在改革中发展,逐步走向前列。在此期间有几件事情将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史册:一是素质教育,二是大
《叶世祥文集(套装共3册)》包含《叶世祥文集1》、《叶世祥文集2》、《叶世祥文集3》共3册,《叶世祥文集(套装共3册)》为温州大学副校长叶世祥代表性文章及专著的结集。卷一为199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
本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文学传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他青年时期即有报国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负落空,但他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秘密抗清最终无果之后,他走上了学术救国之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在远离故乡的北中国漫游、旅居,所到之处,无论山水地理还是经济社会,都在他的考察范畴内,同时著书立说,通过有实证依据的“实学”,试图揭示明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并找到拯救道路、开出药方。顾炎武一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学术开启了一代学风,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更影响了后世无数志士。本书作者陈益系顾炎武故乡江苏昆山人,对顾炎武有过多年研究经历,本书从顾炎武次入狱开始写起,写到明亡之际苏州、昆山一代军民英勇抗清的一段惨
《骛学之宗:吕祖谦传》中作者以犀利德文笔锋,主张 明理躬行 ,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之先河。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 东莱先生 的传奇人生画卷。
作者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除了《中华五千年史》,提及次数最多,着笔最多的著作是《遵义新志》。据此,《遵义新志》编纂过程与内容也单独设为一章,只是文字要简约许多。至于全神教,因为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传中只用一节叙述。 作者在主持台湾教育事务期间,有重大的建树。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实际是新儒学研究的幕后组织者与核心。到台湾以后,作者更是极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到各级学校的教学和社会的基层宣传中去。 这些工作在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传中也有相应的介绍。 作者的学术研究涉猎极其广泛,著述十分丰富。限于篇幅,简单的叙述也难以做到,只好列出部分学术著作的目录供读者参考。
任何一所的大学,其背后必有一位成功的校长,如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浙大竺可桢,正是他们成就了这些大学。鉴往知来,回望民国时期诸多著名大学,无不得益于校长的远见卓识、入文素养、人格魅力与渊博学问。他们集胆气、才气与人气于一身,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创造了民国高等教育的奇迹。《民国大学校长》遴选的13位校长(按照他们出生的先后顺序),一个个如雷贯耳,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们的治校理念、办学实践与个人风范是今日诸多校长难以企及的,故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对当今大学校长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本书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全面介绍了考古学家李济的生活经历和学术成就。李济早年在北京五城中学和清华学习,1918年留学美国,1923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工作,他一生突出的成就是主持安阳殷墟发掘和研究工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考古学之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