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提出了血酬和元规则等概述,这些概念代表了我力所能及的深度。所谓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酬报,体现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从晚清到民国,吃这碗饭的人比产业工人多得多。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所拼抢的东西,这就是“血酬定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却可以推出许多惊人的结论。如果再引入一些因素,一层一层地推论下去,还可以解释书中的其他概念,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逻辑。因此,作者把“血酬定律”当作书名。
在古代中国,重要的颜色只有五种:赤、青、黄、白、黑。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五色系统与五行理论互为表里,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本书从人文历史的角度阐释色彩,描述色彩与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政治、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以历史为珠,以颜色为络,将旧时风物捡拾串起,琴棋书画、诗酒游乐、庙堂宏论、闺阁绮语、花鸟鱼虫、人鬼仙凡……将中国数千年的色象斑驳呈现,令人目眩。 同时本书将五色这一政治文化,所被国人所赋予的各种重大、深远、精准而繁复的社会含义进行解码,从中透视中国历史演进的文化玄机。
《巴山蜀水“三线”情》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追寻历史的足迹,回顾了彭德怀元帅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忍辱负重在“三线”工作的往事。作者钩沉、搜集了彭总在艰难岁月里踏遍巴山蜀水,为“三线”建没而奔走的种种往事,凸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巴山蜀水“三线”情》还回顾了“三线”建设的艰苦历程,歌颂了“三线人”可贵的奉献精神,以及“三线”企业转产后的勃勃生机。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晚清民国那些人》涉及了清末民初间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从政客慈禧到遗臣梁鼎芬,有刺客汪精卫也有革命者林觉民,谈学者王国维也谈文士章太炎,细处起笔,慈悲落墨,在幽微处,发掘出一段历史不为人细看的侧面。 原以为晚清遗仆只充当忠义的填充物,原来进退间也有苍凉默然,原以为政客刺客代表了对立的立场,却忘了身份转换是人的属性,原以为流血是革命者高歌的唱词,却忽略了那调中暗藏的无奈,原以为历史如此不堪,却在茫然中透着人性与智性的微光! 《晚晴民国那些人》,从政客到遗臣,有刺客也有革命者,谈学者也谈文士,细处起笔,慈悲落墨,在幽微处,发掘出一段历史不为人细看的侧面。
聪明俏丽的黄蓉会每天洗澡吗?大侠杨过带刀不犯法吗?虚竹是不是一个奴隶主?江湖中有没有同性之恋?镖局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武侠世界的武功为什么会越来越退化?读金庸武侠小说时,你也许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本书正是从社会史的角度翻入金庸的武侠世界,借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部分生动细节,进行社会生活史方面的考证,为读者打开一扇观察古人社会生活的窗口。 全书共分为日常生活?日用品、服饰?化妆、美食?饮品、婚恋?生育、商业?财富、武器?武功、社会?制度七部分42篇文章,带你全面解密金庸小说中的江湖,领略真实的“武侠世界”。
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朝代,但它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也让人望而却步——正史《唐书》《资治通鉴》不但卷帙浩繁,读起来也晦涩难懂;小说《隋唐演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大量人物情节纯属虚构。 知名书作家王觉仁,凭借深厚的唐史功底,以幽默生动的文笔,创作出比《唐书》通俗,比《资治通鉴》有趣,比《隋唐演义》靠谱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已成为多数读者了解唐朝历史的选择。 翻开本书,领略让你全程上瘾的300年大唐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