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人们必须重新思考欧洲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运转了50年之久,今天却不再有效。不仅如此,随着欧盟的东扩,一个新的时代,即边界推移和边界消失的合作时代,也开始了。这难道值得奇怪吗?欧洲化将把我们引向何方?迄今为止,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对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欧洲的兴奋之情(或许还有怀疑),并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直到今天仍然未被理解,未被接受。这种在历史上的、独特的跨国家、跨社会共同体的构成形式,了一切现存的范畴和构想。欧洲的范例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政治概念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离历史现实已多么遥远,已经变得多么迟钝——它们仍然被禁锢在民族主义的思维大厦和方法论之中。 究竟是什么把一个幅员更加辽阔的欧洲维系在一起的?显然,是一种新的构想,世界主义欧洲的构想!这本书所要阐明的正是欧盟的崭
为了展示与总结南京大学的学术成果,反映南京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优势和传统优势,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促进新生学术力量的成长,我社推出南京大学学术文库(博士文丛),每年出版一批,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文学、法学、历史、美学、编辑学、气象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大学学术研究水平,体现了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现第六批出版在即。遵学校指示,即日起开始申报第七批南京大学学术文库系列丛书(包括《南京大学学术文库》、《南京大学博士文丛》二种)。为保证《丛书》的学术质量和持续出版,《丛书》专设编委会主持申报、评议、入选工作,坚学术质量、公平公开、规范运作的原则,力求入选项目能达到南京大学水平,居于学科前沿地位。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也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
从本质上说,西塞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政思想,是结合罗马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希腊各学加以而成的。他在《论共和国》部著作中对家学说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国家不人为的产物,而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根在于人天生就有一种社会性,需要国家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以“共和国”的观念取代希腊人的邦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是“共同拥有法律和各项权利,希冀分享共同利的为数多的人们的集合体”。西塞罗认为,国家政体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即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但这三种单一的政体很容蜕变成暴君制、寡头制、暴民制。惟有将这三政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混合的政体,才能制约、均衡和调和各面的势力,保持社会的稳定。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国就是这种理想的政体。
“冷战”作为世界现代历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阶段,已经结束了。正是因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世界两大阵营相互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才有可能在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回过头来对于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和走向分裂的原因、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客观的重新思考。于是,从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及其历史的研究和讨论掀起了新的热潮。在参与学者的人数和国度、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题目的种类和范围以及档案资料所涉及的语种和国家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研究状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西方学界把冷战史称为冷战国际史。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