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所有人细细品读的奇书!怀特海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本书从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节奏、数学课程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主题。作者坚决反对填鸭式教学,反对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反对没有激情的让人止步不前的教育理念。 怀特海用他的禀赋与智慧告诉我们:教育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树林。教育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既是受教者,也是育人者。教育不但是对人的塑造,也是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本书由俞敏洪老师在两会期间拔冗力推、亲笔推荐,由北京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创建者龚文庠老师亲手题序,并由人大附中老师、北京特级高级 本书由俞敏洪老师在两会期间拔冗力推、亲笔推荐,由北京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创建者龚文庠老师亲笔题序,并由人大附中老师、北京特级高级教师、教师进修学院全力推荐 这是一部获得公立学校、培训机构一致认可的高考语文教学专著。仅此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就足以证明其价值与口碑。 全书五十二万字,可称关于高考语文教学的煌煌巨著,包括写作理论、真题分类、素材精讲、例题分析、示范例文,都由杨洋老师亲手写就。其中不仅有对题目细致的讲解和亲手示范的例文,还有纵贯中西古今、文艺科学、历史现实的素材巨库,既可以满足同学们平时语文积累的需要,又可以在考前熟悉真题和积累素材。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也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精心策划推出《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一书。 全书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即 如何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落实核心素养 。本书先从学理基础、实施技术探讨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进而讨论了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开展了相关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直接关涉评价实践中的典型问题 如何让评价贯穿于单元教学;如何设计单元测试与单元过程作业;如何围绕系列化目标开展评价;如何凸显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三五 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基于课程标
本书作者迪伦·威廉提出,教育水平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提升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每个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做出改变,以提升教学质量,这比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更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形成性评价,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有效的方法。在书中,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形成性评价的5个关键策略,并提供了70多种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用技术。这些在普通课堂就可实施,无需额外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书是一部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围绕科学的社会功能这一主题,对科学的社会性质、作用、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的体系结构、科学的规划、管理和科学政策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探讨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书中所论述的科学学思想、分析方法和原理,对后来的科学学研究影响巨大,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学著作。
本书记述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以文化建设为契机,重新审视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课程改革、德育建设、课堂创新、教师发展等维度入手,提出 每一个都重要 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的引领下,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五个部分,下篇包括四个部分,从多个角度诠释了 每一个都重要 的核心理念,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有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成长。
陶行知作为我国建国初的大众教育家、大众诗人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所走过的教育之路,是每个以教育为终身事业的人所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这部他的教育文集,让我们与这个大教育家的思想有了更进一层的亲密接触。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他的思想光辉主要聚集在他对待生活与教育的态度从而形成的理念。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收录了作者薛瑞萍的12篇个性化读书笔记,大量记载的是她从 基本不读教育名著 到 沉醉其间 、享受自我的全过程。循着作者的视线,亲近12部中外教育名著 《家庭教育》《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朗读手册》 并打开读原著的路径,一头扎进阅读经典的惊喜与振奋中,长底气,提升自身素养。
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还要善于理解外来文化,并且注意在学习传承中面向未来,创新转化。本书站在语文教育理论高度,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性的话语,从五个部分言说语文教育的文化观: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语文教材的文化之源、语文教法的文化之策、语文课堂的文化之道和语文素养的文化之光,以此引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坚守儿童立场的同时,立足教材而又适度超越教材,实现 用教材教 而不只是 教教材 的文化境界。
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家,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都是一个教育宝库。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希望清华能一直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他希望清华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本书是梅贻琦的精选文集,汇集了梅贻琦先生诸多著作中富有闪光点、人生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养等文章,集结成册。此外,书中还配以大量珍贵图片,让读者深刻感受梅贻琦先生的人生历程。
你一定想过,为什么一定要用英文发表科学论文?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一定要学英语?英语从何时开始在科学领域,甚至在所有领域都占据了今天这样主导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吗?拉丁语、法语、德语、俄语,以及在今天的人们心中地位不那么突出的小语种在科学语言的历史中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的科学将以何种语言书写?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戈尔金教授的这本《科学巴别塔》中找到答案。
小先生制 就是 兵教兵 教学制度,因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方法得当,更因为长期坚持、才能对 小先生制 运用自如,学生学习更主动,课堂更生动,学生关系和睦,师生关系和谐,家校关系和美。本书从 小先生制 与和谐课堂理论、 小先生制 与和谐教学案例、 小先生制 与魔术课堂实践、 小先生制 与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对小学教师有一定启发作用。
作为一名二十余年来辛勤耕耘在中学教育田园里的教育工作者,本书作者通过对自身在教学实践与生活中所读、所见的不断反思,记录自己对育人这件事的所思所想。 在书中,作者从全面教育、差异化教学、青春期学生辅导、学生品性教育、赏识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的心得,无论是教师、教育管理者还是家长,都能够从本书中获得关于如何优化教育实践的一些感悟。
《芬兰(教育强国强民)》简介:芬兰的高福利和全球竞争力都源于其完善的教育,它将幸福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在芬兰,幸福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启程,它坚持让每一个人都上一样的学,享受平等教育资源,坚持通才教育,让人人能够全面发展,坚持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和关爱精神。芬兰以轻松的高考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以完善的职业高中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芬兰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理念建立了自由的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全民终身学习的观念。正是如此尊师重教的教育体系培养了芬兰人的种种优秀品格,铸就了国民幸福之本。 《芬兰(教育强国强民)》由刘英所著。
本书是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中的一种,正文由14篇论文和附录构成。论文围绕“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这一主题展开,系统地阐述了为什么要开展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项目方法的历史背景,设计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的理论框架,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中的技术等问题,同时书后还附有便于学生和教师使用的项目开展的素材、评价量规、团队合作公约、观察记录等。
本书从历史演变、现状、特点、相关学理研究、效应研究等方面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作了全面介绍,深入分析了美国教师资格认证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教师资格认证进行了反思性检视,对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亮点,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书作者站在文件研制者的角度,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从“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深度解读,明确回答了“学生应该怎么办”“教师应该怎么办”“学校应该怎么办”“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怎么办”等问题。 对于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全面精准地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培养“整体的、活生生的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