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有关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几个重要个案研究,尝试处理当中一些长久以来没有受到注意的课题,例如通事、外交语言、使团国书翻译问题等,目的是展示翻译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个案研究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的中西原始资料及前人研究,通过充足的讨论来表述独特的个人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马如森教授出自学者孙晓野(常叙)先生门下,上承罗王学脉,于甲骨金文造诣甚深,多有著述。日前承他寄示新作《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书稿,嘱我写几句话。追忆1992 年,他所著《殷墟甲骨文引论》书成,有胡厚宣、孙晓野先生撰序,我也厕身其间。荏苒近20 年,马如森先生将三篇序移录于他这部新作,而胡、孙两先生都已过世,念此不禁感怀系之。马如森先生这部《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冠以“甲骨文概说”、“金文概说”,发凡起例,作为读者入门阶梯。然后列举有代表性的甲骨九片、金文七篇,循字逐句,细加论析注解,附以语体译文,其深入细致,不厌其详,可谓。书末还为学习书法者着想,附以精美的临写作品,以作示范。全书设想之周到,工作之详密,体现出马如森先生长达十年的功夫,很值得读者品味。 在这里我特别想
本辞典继承前人译学研究的成果,介绍译学新现象、新领域和新理论,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作积极的探讨。 全书分分类词目、译论百部、译学百论主要板块,收录词目1900余条。 分类词目分27个大类,涵盖翻译概念、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等领域,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汲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充分体现“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这一特点。 译论百部简明扼要介绍外重要的译学著作。 译学百论总结外重要翻译理论家的主要翻译思想。 录含《中国翻译要事年表》、《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分类书目》、《外翻译组织与期刊名录》等内容。
本书的编写用了六年时间。一是要启发你真正领悟英语与汉语的区别,二是告诉你在遇到有关难题时如何解决。本书中的“窍门”,就是我在多年的翻译实践和教学中,挖掘出的处理一些疑难问题的“妙招”。因此,本书将减少理论性的论述,从细节上剖析方法,达到让你一看就明白、学了就立即会用的目的。
生态翻译学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泽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 本书对生态翻译学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探讨了“翻泽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核心理念,并对翻译生态体系、翻译本体理论、翻译文本转换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解读与示例,构建了生态翻泽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本书适于翻译理论研究者、翻译实践工作者、高等院校翻译学院系所的师生,以及其他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员。对从事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师生等也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句子和词汇为主线展开,并将翻译理论、方法与技巧及相关语法知识融合在其中。全书共分为7章:概论、科技英语词汇、句式技巧、特殊句型和结构的分析及翻译技巧、常见错误与分析、译文审校及实例、译文选辑。本书大量采用了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和军事方面的例句、译文,选编题材宽广、多样,内容新颖、贴切,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并以编者实际翻译、审校的大量原文资料为例,详细讲解了对原译文进行分析、修改、润色和定稿等审校过程中的思路,从而揭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步骤,科技英语翻译与审校人员可从中得到不少启示。本书可作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继续工程教育或学习翻译的教材或自学、参考手册。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的中国文坛,尤其是中国小说所经历的多方位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巨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域外小说的翻译。在内忧外患的社会大背景下,在中西文明以特殊的方式交融的洪流中,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怀揣着各种翻译初衷所形成的极具特色的翻译思想是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梳理并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及其演进轨迹,无疑是中国近代小说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题中之意。与此同时,“描写翻译理论”为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诠释特定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翻译文化和翻译思想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野。它“视文学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深信理论模式与实际个案研究应该持续地相互作用,采取描述性的、倾向目标组织的、功能性的和系统性的文学翻译研究方法,并对制约着译作生成及接受的规范
本书是对目前的翻译研究批判性思考的一个结集。文中指出,二项对立已经形成将复杂的世界一分为二的定势,因而诗也就成了哲学化的对象,这种形而上学的作为危及到了我们的翻译研究,甚至已经将它推向拒绝他者思维的境地;而雅各布森的翻译三分法及其“语际翻译”等概念,由于执著于结构主义的同一思想而背离了跨文化交流的倾向;本雅明的“来世翻译”,因为渲染着基督教的来世主义意味,而不能归入提倡全面颠覆形而上学的“解构”思想,而他所提出的“灵韵”却因为迎合了浪漫主义的历史走向,值得重视;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不能完全归结为他在《存在与时间》出版之后就不再使用的那种“阐释学”,而是应该从他并未从中走出的认识论加以探究,尽管这样的自我认识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自我中心主义而需要重新检讨。因而,西方理性主义的失效,
《时政用语中译英释例》是“名师讲翻译系列”中的一本,作者历时一年半,根据国家外交部翻译室英文专家、驻新西兰前大使陈明明老师提供的手原始资料,以当今中国党政文件和政府领导讲话的官方英文翻译为基本语料,收集了多种相关的中译英翻译表述,从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面相互对比的差异入手,深入探讨如何打破硬译的框框,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地道的中文概念,并相应分析和总结了中英翻译中的语言处理方法和技巧。本书有助于解决党政文件翻译中面临的最头疼的“中式英语”的问题。本书也是国内关于这一主题比较有针对性,比较全面的一本书,有助于大学翻译专业高年级学生、翻译专业硕士(MTI)研究生和国家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II)考生及翻译自学者与从业者进一步提高中英翻译水平。
本书作者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作者在书中引进了“改写”(rewriting)这个重要概念,它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撰选集(anthology)、批评(criticism)和编辑(editing)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作者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与改写者所处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从而达到让改写的作品被尽可能多的读者接受的目的。本书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了多国历代文学名著的翻译实例,分析研究了他们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人进行改写的过程。这些实例都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时代代表性,令读者在熟悉翻译理论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世界文学殿堂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