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汉学史书系”作为一个文化工程,其撰写的难度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严绍□教授谈到siniligy的研究者的学识素养时提出四个“必须”:①必须具有本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相关的历史、哲学素养);②必须具有特定对象国的文化素养(同样包括历史、哲学素养);③必须具有关于文化史学的基本学理素养(特别是关于“文化本体”理论的修养);④必须具有两种以上语文的素养(很好的中文素养和对象国的语文素养)。这几点确实都是汉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文化和语文素养,否则很难进入汉学研究的学术境界。
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这本集子收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其中有些论点和部分例证有所重复。为了保持发表时的原样,除个别地方有所改动和删节外,未作重大修改。 我长期从事政治论著和文件的英译工作。空隙间,想从大量翻译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希望能对有志于翻译工作,特别是汉英翻译工作的青年同志有所启发。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列宁在他的《黑格尔一书摘要》中指出:“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现实性品格。”英国有位翻译学者也认为:“翻译中的例句往往比翻译论点本身更有意思。”
本辞典继承前人译学研究的成果,介绍译学新现象、新领域和新理论,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作积极的探讨。 全书分分类词目、译论百部、译学百论主要板块,收录词目1900余条。 分类词目分27个大类,涵盖翻译概念、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等领域,涉及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汲取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充分体现“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这一特点。 译论百部简明扼要介绍外重要的译学著作。 译学百论总结外重要翻译理论家的主要翻译思想。 附录含《中国翻译要事年表》、《我国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分类书目》、《外翻译组织与期刊名录》等内容。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总体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本书具体介绍了基于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范畴的翻译语境描写体系,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模式—途径”和“语境张力”两个视角对50余年来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集中对语言学途径进行反思,揭示翻译研究中跨学科移植的规律,探讨语言学途径的发展路径。下编基于上述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认识,借鉴Vcrschuercn的“语境顺应论”模式、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等语用学、语言学概念,提出翻译语境模式,并以平行语料为例证,力图建立以“语用—功能”为框架的翻译语境描写提纲。
本书将翻译学与伦理学结合在一起,系统地探讨翻译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等。本书基于翔实的资料详细而系统地从伦理视角审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方面,特别是从伦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纠正翻译研究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如何处理译者应该忠实原作还是对读者负责的两难选择、翻译工作者的“隐形”和“显形”、重译、翻译容错率、翻译工作者的版权、翻译批评中的伦理标准、翻译教学中教师伦理及学生伦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本书共收西方翻译理论著作396部,其中包括少数再版或三、四版的著作,收集在本书里的著作,都是能在查找到的,它们的藏书地点有: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翻译资料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资料中心等。本书所收著作,每一本均按以下顺序编排:1.基本信息,主要提供该著作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和总页码;2.内容简介:对该书主要内容加以扼要介绍;3.本书目录:按原书编排方式,收录其目录,并标明各章节页码。 本书共编设了三个附录:书名索引、作者索引和主题索引。前两个索引按英语字母顺序编排,并在每一条后注明了相应的条目,主要功能是方便读者查找相关的条目内容。而第三个附录“主题索引”则是从著作内容角度进行编排的,每一类的索引条目后设置了“参见”,
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主要是中日美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国内经济动态,包括政治、经贸、军事、外交、人权、亚洲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翻译学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泽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 本书对生态翻译学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探讨了“翻泽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核心理念,并对翻译生态体系、翻译本体理论、翻译文本转换等研究内容进行了解读与示例,构建了生态翻泽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本书适于翻译理论研究者、翻译实践工作者、高等院校翻译学院系所的师生,以及其他对翻译研究感兴趣的人员。对从事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师生等也都具有参考价值。
蔡力坚等的《英汉实意翻译案例讲评》不深究翻译及译学的渊源,不分析比较各种流派及译论,而仅从实用角度讨论如何运用实意翻译的基本理念指导翻译实践,通过翻译误区分解(词义误区、文法误区、结构误区、文辞误区)和综合剖析(按内容分类),帮助翻译工作者避开陷阱,摆脱束缚,提高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