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我社 经典英语文库 第15辑中的一种,精选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人性论》,以三卷本出版,前两卷(《论知性》与《论情感》)于17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740年出版。《人性论》从社会角度而非自然科学角度探讨了基于公共意见与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会本性。全书分三卷,分别为 论知性 、 论情感 、 论道德 。卷阐述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内容。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第三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本书通过对翻译作品个案的深入剖析和对翻译文本取样性分析以及对译者的翻译思想适当引用和分析,挖掘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域外建构的积极影响。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即运用形象学、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与域外中国形象建构的关系。课题也从点、线结合的方式入手,即每个研究内容都可以独立成篇,各研究内容均以“点”的形式单独透视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每个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又不乏联系,构成一个相互兼容的整体研究框架。 本书在梳理五种近代上海英文期刊(1857-1942)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剖析期刊中的英译中国典籍、古典小说、古典诗歌与戏剧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探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关系。
《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通过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的逼迫下回归野蛮的经历,反映人的世界: 欲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热爱生命》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死抉择中,展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本书通过对翻译作品个案的深入剖析和对翻译文本取样性分析以及对译者的翻译思想适当引用和分析,挖掘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域外建构的积极影响。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即运用形象学、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与域外中国形象建构的关系。课题也从点、线结合的方式入手,即每个研究内容都可以独立成篇,各研究内容均以“点”的形式单独透视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每个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又不乏联系,构成一个相互兼容的整体研究框架。 本书在梳理五种近代上海英文期刊(1857-1942)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剖析期刊中的英译中国典籍、古典小说、古典诗歌与戏剧以及现代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探讨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