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及其在英语语言学中的应用》共分为五章。章是概述性的一章,主要从隐喻的界定、本质、类型、功能特征以及哲学基础等方面对隐喻做了一个初步认识;第二章站在隐喻的结构角度,对隐喻的结构类型、隐喻关系的可逆性研究、隐喻的非言语研究以及隐喻过程的研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三章主要针对语言学中隐喻的应用,分别从跨文化角度中的隐喻、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隐喻对翻译决策的影响以及文学中的隐喻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是站在英语教学的实践方面对隐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为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英语教学中隐喻的作用、隐喻研究与英语词汇、语法教学、隐喻研究与英语阅读、翻译教学以及隐喻研究与英语交际能力教学;第五章也是该书的最后一章,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是从文化和隐喻的
《英语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是从英汉语言文化异同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两种思维模式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笔者分别从语言认知、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与思维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维模式的异同对英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同时运用案例加以阐述。
《中国学术批评书系:现代文学研究论衡》收在这个集子中的20篇文章,前10篇写在北京读书及河南大学工作期间,后10篇写在清华工作期间。作者最初写作学术评论,是以锻炼个人的学术感受和学术判断力为目的的,因而一开始的文字显得比较小心拘谨不,到1996年写作《从本体到方法——文化批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文时,则渐渐露出凌厉以至严厉之气。在本书中我欣赏的是作者论学的真诚与严肃,这首先表现为学术批判的张力无处不在。作者的学术评认所评论的大多是有重要学术影响专家,他们与作者又多是关系密切的师友。
《翻译理论与实践丛书:翻译新论与实践》笔者既不偏执于某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来讨论翻译问题,也无能力用二三十门学科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认为与译论关系最密切的四门学科是语言学、社会符号学、心理学和思维学。本书试图用这些相关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描述、分析和归纳译学对象的各种问题。 笔者试图把翻译研究的立足点拨回到翻译行为的原始的简单流程上:原作一译者一译品(社会),即把理论的焦点置于原作、译者、译品(社会)这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上。三个要素的三角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原作的客观性与译者翻译活动的主观性、个体性之间存在种种矛盾,译者的个体性与译品的社会性之间有和谐与不和谐的种种表现,原作与社会(译品作为社会产物)之间则有归化与异化、容纳与排斥及其互动作用等问题。我国译界对于原作和作
本书共九章,以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为出发点,从汉字教学的性质观、汉字起源与演变、汉字简化整理与规范、汉字的国际传播、汉字注音等方面进行知识性地系统梳理,并结合汉字教学实践和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汉字构型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字形教学、汉字教学重难点、汉字教学模式等诸多问题,为汉字的教与学提供相关理据和例证参考。本书对汉字知识和汉字教学进行历时性的追根溯源和全景式的系统梳理,是国际汉语教师汉字教学与研究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