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本书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
嵩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是中国古代建筑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寺、庙、阙、阉、宫、观、塔、台、坛、殿、阁、坊、亭、桥等种类齐全、数量从多、绵延不断,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自秦汉至清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本书以嵩山古建筑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以简洁、朴实、流畅的文字,既向读者综合介绍了嵩山古建筑群及其圣山背景、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实例,也对嵩山古建筑群的建筑特点、文化内涵、遗产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此外,书中还配有古建筑测绘图和照片170余幅,书后附有200余条嵩山古建筑群研究相关文献目录。 前人对嵩山古建筑的研究颇多,但大多侧重于某一处或几处建筑,或这些建筑的某一领域,缺少全面而宏观的研究和探讨。本书把“嵩山
《装饰之道》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本书叙述的北京古墙都是清朝(1911年)以前的各种墙
《装饰之道》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作者早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在八所大学进行演讲。针对在场的听众当场提出的许多问题,作者逐一回答。回到北京之后,作者将问答再做查阅,一一整理笔记,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全国各地古建筑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而成。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它充满了情感和美感。凝结着营造者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园林·府邸》以园林和府邸为专题,阐述其意义与特色、发生与发展、类型与形式、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是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详实知识性的通俗易懂的图文书。为学习研究中国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250幅的插图随着文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园林和府邸的建筑境界。
张军著的这本《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主要通过建筑遗产多维价值评价模型、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体系、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指标体系、中东铁路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实证等方面,从多元视角分析了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价值脉络,探寻隐藏在建筑遗产空间形态之后的本质价值内涵;同时采用熵值法、雷达图法和德尔菲法等评价方法建立了在遗产整体保护前提下的中东铁路建筑遗产多维价值评价模型;在评价方法上强调了各价值维度相对于遗产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并明确了遗产进行价值评价的目的,拓展了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价值范畴,为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位于山西东南部沁河流域、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历山腹地的西文兴村,是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血缘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其村落选址、规划布局、居民建筑、细部装饰以及风俗民情等,是一个深藏儒家思想、传承封建礼教的建筑博物馆。 薛林平、包涵、李博君、郭创、王博凯等所著的《西文兴古村/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全面介绍了西文兴古村的历史文化,在深入研究和实地调查、测量的基础上,对其空间格局、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以及整个村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适合民居建筑爱好者收藏阅读,也可供建筑文化研究与爱好者参考。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建筑与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印度建筑、古爱琴海沿岸建筑和古美洲建筑一起,被史学界公认为世界六支原生态建筑体系,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大型丛书”之一,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图书品牌《老房子》书系的“继承者”。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对板门装饰、隔扇门装饰、槛窗装饰、栏杆装饰、帘架门装饰、碧纱橱装饰、太师壁装饰、木板壁装饰等进行了简明的阐述。为了帮助更多的读者了解建筑知识,编者在书前增加名词图解,并选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使读者读得懂,用得上。
本书将作者七年的测绘成果加以整理、遴选、完善,这些测绘图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们辛劳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集,展示了普化寺·天后宫整体与局部的结构、造型与细部,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普化寺·天后宫测绘的原始数据。本测绘集不仅可为古建筑研究爱好者所用,也可以为从事古建筑修复、保护与传统风格设计的建筑师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对我国大连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深厚意义。 普化寺又名天后宫,坐落于大连市庄河青堆子镇老街南端,傍海而建,南距黄海仅 1 公里,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雄伟。 青堆子镇是大连地区著名的古镇,早在唐代就有渔船和商船在此停泊,并修建了庙宇。到了清乾隆年间,青堆子已发展成为有规模的商业、渔业港口,相当繁荣,所以当地流传有“先有青堆子,后有庄河”的说法。镇上有多条
《文物建筑(第2辑)》为《文物建筑》第2辑,分为文物建筑研究、保护工程案例、古典园林、乡土建筑研究和文物建筑鉴赏五辑,收录了关于中国古建筑的论文,包括:《恭王府“锡晋斋” 室名由来》《蓬莱水城南城墙的修复设计》《鹿邑太清宫三碑保护措施初探》《北海的历史变迁与保护》《中国现存非 特色城镇风貌的价值评估及保护问题》《试论惠山古镇祠堂群》《定格在历史时空中的溱潼古镇》《社旗山陕会馆》《高淳戏楼》《雄溪镇明清商贸建筑群》等二十五篇。
中国古建筑语言包括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与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至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皇朝结束,中国建筑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渐由低级走向,由萌芽走向成熟,建筑语言也逐步地发展变化,越来越丰富。古典建筑图书,多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而本书则突破常规,以建筑材料的不同以及建筑类型的差别,来划分章节进行叙述,期望在带给读者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份新意。本书又将图与文字结合,使读者能更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古典建筑语言,而采用黑白图则让本书的“古典”韵味更浓。
这本书作为《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古建筑卷》丛书中的一本,谈的是传统建筑门窗。门户乃进出之道,窗牖是聪明之所,作者是把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传统文化之堂奥的一个发掘与发现工作来做的,充满好奇更充满激赏和尊崇,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古建筑的灵魂;门窗虽属“小木作”,但却有非同小可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体现。 如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座座古建筑灰飞烟灭,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以及千百年风雨雕刻留下的岁月幽思和先人的印记一并化为乌有,后代将如何看待这样的劫难。 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美,追寻它承载的文化精神,梳理中华文明的一条血脉,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良知,来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而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