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门窗》中介绍的门窗实例,均散佚民间多年。作者十数年里奔走于穷乡僻闾,将其一一收集起来,并加以修复、拍照、测量尺寸,方成此书,功莫大焉。捧卷拜读,由衷感佩作者对历史遗存的呵护之心。横三竖四堆码的杂货,也不是孤零零地遥立历史的陈迹上的朽木。作者纵横交织地将古代建筑的发展版,对建筑、文物研究者,大有裨益。 中国古代门窗,一向附丽于建筑及园林营造之中。历代写园林的书,汗牛充栋,而论及门窗,常常一笔带过。宋人著《营造法式》,辟“小木作”诸章,始有关于门窗、栏杆和室内隔扇、罩、屏等制度、功限的专论。然而一千年过去了,未有一部关于门窗的专著问世。
一、本书分明清两卷,卷下按照宫殿、衙署、第宅分类。正文的主体是古书和档案中所见有关室内陈设的材料,使用宋体,作者的分析、品评使用楷体,以示区别。二、为了方便阅读,对于引文中的部分字词由编者补充了随文解释,使用灰色小一级字体。三、为了更具象地说明室内陈设的历史,在作者原稿提供的50幅插图之外,编辑中又补充了更多的陈设原状和相关文物的插图,引用了《紫禁城宫殿建筑》中的部分室内透视图和四合院示意图。清代苑囿部分,则主要使用宫廷绘画中的纪实场面作为文字档案的参照。四、新增补的室内陈设插图,在图题以外多另有说明文字,目的在于为读者理解室内陈设的历史和意义提供更多的背景。这些文字基本来源于作者本人的其他著述,少量出自编者。编写中,参考了我院部分原状陈列的文物清单。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的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从建筑历史、美学特征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门窗、隔窗的装饰,详细分析了门窗的材料和雕饰工艺;对门窗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同时,还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门窗与建筑文化的传承,并分析了门前附设物以及门的附加装饰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形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展现。 本书既有高清晰的门窗、隔窗照片又有手绘门窗、隔窗图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资料提供给从事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呆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版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中国X美的古城》系列图书所要展示的是该古城X具代表性的景观、建筑,以及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古城文化。希望通过图书的出版能给当下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新型的城镇化定位、规划、建造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地缘优势,适应该区域的经济特点,符合当地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中国古钱谱》收录古钱拓本近肆千种,人体按年代排列,是一部为古钱保护、整理、研究及鉴赏提供参考的工具书。 钱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俗称古钱,自商周以来,历经几千年,品类泉多,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钱,对认识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尤其是对货币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冶金铸造史、书体书法史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古钱研究,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南朝顾垣就已编纂《钱谱》。但过去的古钱研究,主要是通过收藏家、研究者个人搜集的实物进行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文化事业包括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得到发展,使古钱研究获得的优越条件。 我国的古钱遗存十分丰富,科
江苏美术出版社组织多位摄影家和美术院校的教师参与了雕刻艺术作品的拍摄和纹样的绘制工作。绘制雕刻作品不是一般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图案的规律进行再创造。摄影图片与根据图片绘制的纹样,对照编排出版,是一种新的尝试。摄影图片可知雕刻作品具体的位置、环境以及它们的原生态,甚至通过摄影图片可以看出作者的刀法技巧。而依据照片绘制的纹样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雕刻纹样原作意图和构成规律,为人们提供借鉴和研究的资料。 建筑雕刻纹样的分类是颇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宋代李诫所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将建筑雕刻分为“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剔地洼叶华”四类,仔细推敲起来不太理想。本丛书按纹样的题材分类,因为各种题材是交叉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类的名称也有交叠,所以也
西安古城墙及相应的城楼、箭接、钟楼和鼓楼都是保护文物,是现存完整、规模的古城垣和建筑群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古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环城路和顺城巷构成了独特的西安环城立体公园。这本书是对西安古城墙、箭楼、城楼、钟楼和鼓楼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研究的次全面总结。是作者从1982年以来在箭楼、城楼、钟楼、鼓楼和城墙的抢险和修缮过程中进行长期系统研究的结果。特别是对这些古建筑结构的力学特性、抗震性能和城墙稳定性等古建筑的科学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结果,很多内容是次公开发表。书中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有强烈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涵义。它也是对“西安学”研究的一个特殊贡献。在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出了建立钟鼓楼文化步行广场的建议,使钟楼周围的商场发展为博物馆和全国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