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日本的古建筑分为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通过以图解文的形式介绍了春日大社、法隆寺、桂离宫、东大寺、西本愿寺书院等古建筑,书中对这些古建筑的特征、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古建筑相关的专有名词都进行了详细解说。 本书将日本古建筑中的神社、寺院、书院三部分,按照建筑样式细分成住吉造、春日造、流造、日吉造、八坂造、飞鸟样式、和式、大佛样、禅宗样、折中样等14种建筑样式在住吉大社本殿,领略悬山屋顶的直线美 在春日大社本殿,从翼角起翘中窥见佛教建筑的影响 在兴福寺五重塔,欣赏典型的出三跳斗栱 在鹤林寺本堂,体味样式美丽的混搭风 ...... 手绘插图详细剖析14 种古建筑样式细部,带你领略日本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之美。
赵逵、邵岚所著的《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以山陕会馆和关帝庙为专题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关帝庙和山陕会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从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论述了关帝庙与山陕会馆的传承与演变,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种种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 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 八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英汉对照)》为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
本书收录了38位世界知名建筑大师的59篇访谈,在我们精心挑选的大师中,既有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科班教育,完全依靠个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努力自学成才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也有出身艺术世家,早年拍摄过电影,但最终转而关注现实世界,研究城市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颇具影响力的荷兰建筑师瑞姆·库哈斯。既有以教育理论见长,在建筑界不断掀起头脑风暴的瑞士建筑大家伯纳德·屈米;也有以做实际工程见长,在全球众多国家留下自己建筑坐标的赫尔佐格。既有当今风潮的新锐汤姆·梅恩(2005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也有已故的建筑界泰斗菲利普·约翰逊。当然,还有将“打破传统建筑空间”作为自己的信条,以独特视角切入建筑,敢于向未来发起挑战,以其特立独行而震撼世界的前卫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再加上理查德·罗杰斯、阿尔瓦洛·西扎
本书全面细致梳理了岭南地区建筑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视野广阔,考证详实,论说细密,是目前有关这一主题最为全面和深入的著作。这一研究阐明了该地区城市和建筑相对独立于中国其他地区特殊的现代化过程,为中国区域建筑史研究提供了示范。本书还丰富并加深了目前学界有关中国城市和建筑在外来影响下发生近代转型的起时、起点和起因的讨论。而其涵盖业主、工匠、建筑师、建筑物、建筑教育、建筑制度、城市结构和形态的综合视角对于城市和建筑史的研究也堪为借鉴。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代表着中国代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集大成。他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展示出其深度与广度。他指出的途径,随着中西文化的冲击、融汇而得以证实,并由表及里不断发展。他所积累的经验和阐述的见解是中国建筑理论的瑰宝,拂去历史尘埃更加光彩夺目。在改革开放、建筑创作空前活跃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论著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征途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
本书是城市与建筑美学丛书之一。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述,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潮、审美思维和美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近现代建设发展史是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也是外学者论述较多的一个课题。已出版的书籍,主要是从历史发展或建筑大师这两个角度来介绍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发展情况。本书以全新的角度,从建筑语言的发展来分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潮流、艺术倾向,以及材料、结构特征。本书适合于建筑历史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以及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阅读,亦可作为高校建设史教学的参考书。由于作者绘制了书中几乎所有的插图,因而本书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
在本书的章里,我们描述了新艺术运动中一些最的建筑。由这一风格的大师,例如,西班牙的戈地、比利时的霍尔塔,还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设计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那就是铁艺装饰的细部,玻璃和马赛克的应用。 新艺术运动的焦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其中有两种彼此相似、但绝不相同的派别:螺旋形、波浪形、蔓藤花纹及扭曲的形状为一派,另一派以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展出的矩形风格为主。本书第二章对这两种流派做了介绍。 在第三章里,着重介绍这一时期的家具和以后经过仔细设计的仿制品。有以精致、规矩和直线几何形状造型而著称的麦金托什椅子,还有雕刻复杂的铁、木其他陈设,而且还时常使用铅条镶嵌的玻璃。 本书最后一章说明了装饰品和艺术品的特点。如果你想要用新艺术运动风格进行装饰设计,但又不可能把整个
本书以细腻的图片,循循善诱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来自远东的设计风格中那种睿智的美和迷人的简约。用通风的半透明隔扇屏风,把光线温柔地从一个空间滤入另一个空间,给黑暗的房间带来光明。 通过矮方桌和青瓷盘的结合,给进餐区注入一种东方的灵气。 通过把房间向周围的景色开放,以及把日本式的枯山水带入室内,充分体验大自然温柔的力量。 这本充满了魅力的书里,有着许许多多可资利用的装饰实例和丰富的灵感,能够把住宅装饰成宁静的港湾。
阎崇年先生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讲述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同时,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此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立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本书盘点了自古以来植物所参与的人类历史,揭示猖獗一时的与迷信、巫师与魔法是如何谋害了人的性命,及其所受到的毫不留情的整肃和;介绍了各种充满神秘色彩的植物及其方剂。植物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带着人类对它的众说纷纭、不一的褒贬,有些竟然很终被现代医学所开发利用,进入了合法的药房,而有些则仍然存在于口耳相传的秘方中,或转入不法的地下流通。它们见证了从自然走向文明的植物文化的历史。
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 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中华农耕文化漫谈》由游修龄著,全书以漫谈的形式,介绍中华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维持生态平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希望当前的农业从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踏上正途。只是这种追求未免有点不自量力,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Common7raitsofAncientWaterTowns、SouthoftheYangtzeRiver、Zhouzhuang、Wuzhen、Nanxun、Tongli、Xitang、Luzhi、Zhujiajiao、Xinchang、Qiantong、Anchang、Mudu、Longmen、TheProtectionandImplementation等等。
本书对大学历史、职能、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建筑风格、流派等问题进行了总体式的阐述,随后以大学建筑的功能分区为主线进行分章论述。本书章节结构清晰明确,内容充实,搭配大量清晰的建筑图片与线稿,图文并茂,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给予视觉上的享受。本书围绕大学建筑展开论述,立场明确,观点清晰,资料详实,论述过程中往往以小见大,触类旁通。
《建筑的历史》一书由德国学者苏珊娜·帕尔奇(Susanna Partsch)于1999年出版。本书深入浅出,以简练的文字和大量的彩色照片与插图,展示了人类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历史及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勾勒出一幅建筑历史发展的全程图景。书中配有大量古遗迹图片、房屋构造图、地图等珍贵资料,既可以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入门读物,也为研究西方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大量极富参考价值的史实资料,是一本文质兼美,集建筑学、建筑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综合性读物,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与鉴赏价值。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堪称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神奇年代”(Magic Year)。在这段时期,现代建筑运动不仅是一种建筑美学上的革新,更是一场建筑师参与的社会变革,一场探索新时代建筑形式如何表达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运动。因此,早期的现代建筑潮流是复杂多变、充满矛盾也充满希望的。此后,现代建筑主流就远离了先锋派而成为了一种表面风格一“国际式”。 本书介绍了西方现代建筑神奇年代的三个案例——路斯及其现代建筑宣言,吉迪恩与《空间、时间和建筑》以及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展。 尽管年代久远,但细读这三个案例,却能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在当下的建筑探索中依然存在。而这也是近百年前那场建筑运动的神奇之处,值得我们今日再度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