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单身公寓派”就能凭借“干净”与“不干净”的明确划分过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吗?“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与气息布满居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懈的努力难道真能带来幸福吗?“哈比达派”对生活的解释真能让他们变得透彻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谈论建筑的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论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这样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实体的关系,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情状。 《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对住宅、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虽不是纯艺术,却同样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而且因其体量巨大。保存时间久远,更由于它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等艺术特性,其价值并不在纯艺术之下,且不能被代替。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在实用和形式美的背后,深蕴着精神内涵——“道”,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国人的礼乐、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本书列选了上海近代史上100位名人及其住宅。以住宅为切入点,通过简洁、生动的文笔介绍了宅主非凡的生产业迹或趣闻轶事,并解析了部分名宅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图文并茂、中曲文对照,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辅导读物,也是阐述上海近代建筑的一部科普著作,可供各类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及从事建筑设计的干部、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境内、外人士了解上海的参考读物。
阎崇年先生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讲述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同时,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此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立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结缘格拉斯、话说南法、四人smart、路途艰辛、细语尼斯、艺术家城、历史沉淀、北上格拉斯、香水之城、香飘百年、细说香水、制香闻香、香水艺术家、小镇惊艳、小镇精髓、小镇沉浮、小镇大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合一,相辅相成的。儒家的根本是《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释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纲,《弟子规》是目;《弟子规》是伦理教育,《太上感应篇》是因果教育。 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在外表上有这个形式,内里面完全不分,因为每一个人儒、释、道三家的东西统统都学,扎根教育三个根一起扎,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同时扎下,根深蒂固。这就是成圣成贤的根。
本书在讲述中外建筑体系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及细部差异进行了生动阐述。 本书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并配以500余幅图片,可读性较强。 本书既是建筑和艺术类院校的中外建筑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旅游、园林与环境艺术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的重要参考书。
“当建筑伴随着我们头顶上方的屋顶带给我们欣喜和悲伤、复杂和敬畏时,它便开始变得无可替代。”《建筑无可替代》不是一本建筑历史书、一本建筑风格指南,也非一本建筑词典,尽管它包含了这三类书籍中的各种元素。《建筑无可替代》的目的是通过建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来“解决当我们站在建筑面前时,它们是如何被我们感知,以及建筑是怎样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影响我们的”。保罗·戈德伯格通过举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从小的科德角式小屋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宽广而平滑的大草原房屋,从林肯纪念碑到高度雕像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罗马的圣伊科大教堂,在这些建筑中,“简单的几何体……创造出了包含人类想象力最深度复杂性的建筑作品”。作为美国知名的建筑评论家,作者基于数十年来对建筑的观察和对我们如何体验它们所进行的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
摆脱全球性的建筑学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课题,是全世界的建筑师所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书是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从生活场、科技系统、经济产物等不同视角,对建筑的本质及其诸多相关问题作了多向度的阐述,尤其涉及当前建筑界及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一些时弊。 本书主要论述:对建筑本质的再认识,对中国古建筑的再认识,对西方建筑的再认识,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与再认识,以及未来建筑的危机与突破等。 本书可供建筑技术研究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高等学校建筑、土木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建筑是什么”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读物。
建筑,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物质上,建筑满足了人类的现实功能需求,为人类遮风挡雨,提供庇护所;在精神层面上,建筑创造出特定的空间,影响人的本能心理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由此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在程度上,建筑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变革,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从古至今,在所有文明中,建筑无不被视 为表现人类力量的纪念物,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留存至今的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 人们习惯于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我们知道如何根据建筑细节判断建筑类型,我们了解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建筑变革,却没有人能清楚地回答“建筑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建筑与权力之间的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如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延承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书从筑城在台湾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意义,读者了解台湾建城演进史,城墙、城池的建筑计划与运作方式,城池消失的原因等,为台湾的古城建立基本资料,重现古城风貌和市街万象。
建筑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建筑的书是少数可在标题内读到点东西的书(即使读者并不在建筑物里,或许在街上,在附近某城镇里,或鲜活地存在读者脑海里)。然而,对建筑的熟悉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忘记了它也是艺术,尤其我们知道建筑有许多事与艺术无关:它的坐落地点,从前是什么建筑物,保险费率或抵押补偿金额,所有权人或家具,空调系统如何、地板多久清扫一次等等。我们无法脱开这些和美毫无关系的信息,就像我们避不开建筑一样。
建筑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建筑的书是少数可在标题内读到点东西的书(即使读者并不在建筑物里,或许在街上,在附近某城镇里,或鲜活地存在读者脑海里)。然而,对建筑的熟悉却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忘记了它也是艺术,尤其我们知道建筑有许多事与艺术无关:它的坐落地点,从前是什么建筑物,保险费率或抵押补偿金额,所有权人或家具,空调系统如何、地板多久清扫一次等等。我们无法脱开这些和美毫无关系的信息,就像我们避不开建筑一样。
作者简洁而明快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了中国传统住宅——园、院、宅的传统与现代的形成之渊源。本书内容包括园院宅理论设计前提、传统、整体、庭与院、园院宅、舍宅为寺与均质空间、时间与空间、园中园--关于整体、风之屋--关于大象无形、云之屋--关于材料等。
产生于20世纪初的抽象主义绘画,作为抽象艺术的组成部分,是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成果之一。而早期抽象主义画家不仅放弃了对可见世界的描绘,赋予艺术创造新的动力和评价标准,对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使得早期抽象主义画家与包豪斯之间的关系成为抽象主义绘画史和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书正是以早期抽象主义画家和包豪斯作为研究对象,对早期抽象主义画家艺术思想和实践,以及对包豪斯产生的具体影响、原因和意义展开研究。
本书搜集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集建筑、艺术、人文历史、旅游、休闲等于一身的珍藏本,使您在阅读该书的同时感受到世界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