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心电学领域进展,对心电图基础知识、正常心电图、各种疾病所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并通过配以大量高质量心电图图例,使读者对心电图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形象概念的基础上,轻松地掌握心电图特征,迅速地提高心电图阅读水平和判断能力。 全书共分七章,层次清晰,内容实用。系统读完本书和掌握书中要点后,可胜任“三级甲等》医院心电图专业的诊断工作。本书供心电图初学者学习并可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作为临床医生、医学生及心电图自学者学习使用。
《血管医学(Braunwald学姊妹卷)(精)》分为十八篇,内容涵盖了血管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对临床血管疾病的详尽而全面的评述,涉及到的主要血管疾病包括外周动脉疾病、肾动脉疾病、肠系膜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疾病、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血管炎、急性肢体缺血、血管痉挛、静脉血栓栓塞、慢性静脉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及淋巴循环障碍。许多篇设有单独章节对专门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外科学治疗进行详尽的说明。其他章节主要阐述少见的血管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血管炎、肢端发绀、红斑性肢痛症及冻疮。该书最后一篇是关于其他重要血管疾病的章节,包括溃疡、感染、创伤、压迫综合征、先天性血管畸形及新生物。所有有关临床的章节都包括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为经典的心血管医学教科书《Braunwald学
本书第3版由美国成人先天性之父Joseph K.Perloff教授再次领衔修编。全书共5大部分23章,分别介绍了成人先天性的研究背景和医疗机构、生存状况、内科问题、外科问题、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后的残余和后遗症等内容。本版有3个章节,即“美国和国际视野”“成人先心病的评估:心脏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以及“先心病患者的心脏移植”是全新编写的,另有13个章节几乎重新写过,包括“成人先心病的解剖成像和血流动力学评估:超声心动图”“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先心病”“先心病的妊娠管理和避孕”“遗传学和流行病学与咨询”“成人先心病的体育锻炼”“发绀型先心病:一类多系统疾病”“先心病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社会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成人先心病的外科治疗:手术和再次手术”“人工材料的选择应用和远期疗效”“成人先心病的经导管介
编者杨新春、王乐丰、夏昆在广泛查阅外文献、汲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策略》分14章详细阐述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建设;各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急诊:PCI的术前处理、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防治,围术期抗凝血药及其应用要领;急诊PCI时无复流现象的处理,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的选用,辅助器械应用;冠心病特殊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特殊人群的PCI策略;并结合具体PCI策略对典型病例进行了文简图详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策略》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强,学术观点、技术创意新,是心血管疾病内外科,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相关急诊、专科、ICU医师重要参考专著。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我国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也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复杂,发展过程长,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历经研究已逾一个世纪,迄未阐明。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目前比较几种降压药物,
《心电图与超声对照诊断图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心电图与超声对照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全书分为22章,就心脏的解剖生理、电生理基础,正常心电图、心脏及大血管正常超声图像,房室肥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先天性、心律失常等常见的心电图与超声图像观察分析要点、诊断依据及如何综合分析、诊断、鉴别诊断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心电图与超声对照诊断图谱》内容实用、贴近临床,配有精美插图260余幅,适于各级心内科医师,尤其适于中低年资医师、基层医师阅读参考。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实用技术》由多位国际心脏电生理专家共同撰写,涵盖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设备、技术、策略等多方面内容。该书从房颤消融电生理中心的建立到具体的消融策略、操作技巧,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术后随访等各个方面,均有详细的阐述,同时配有200余幅精心挑选、制作的图表和照片作为辅助说明,使得《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实用技术》的内容更易于理解。总之,其翔实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论述、生动的表达形式,实为致力于房颤消融领域的专业医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此外,有关人员素质要求及硬件配备、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等章节,同样适用于相关的从业人员(如导管室护士、技师等)。
脑血管病是一个综合征,机制较为复杂。了解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解剖和血管病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即使脑血管损害部位相同,若程度不同,性质不同,侧枝循环建立状况不同,脑循环储备力不同,患者的脑实质病损可以迥然不同;而脑实质病损相似时,血管损害部位,程度,性质和侧枝循环建立状况可以不同。因此,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要"正本清源,回归血管" 。神经影像,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和学科交叉促进了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深化,使之逐渐接近客观实际。同时这些新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脱离临床过分依赖或僵化地应用新技术同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循证医学"向"个体化医学"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准确地掌握脑血管解剖,掌握脑血管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脑实质损害, 将临床与新技术结合起来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挑
脑血管病是一个综合征,机制较为复杂。了解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解剖和血管病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即使脑血管损害部位相同,若程度不同,性质不同,侧枝循环建立状况不同,脑循环储备力不同,患者的脑实质病损可以迥然不同;而脑实质病损相似时,血管损害部位,程度,性质和侧枝循环建立状况可以不同。因此,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要"正本清源,回归血管" 。神经影像,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和学科交叉促进了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深化,使之逐渐接近客观实际。同时这些新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脱离临床过分依赖或僵化地应用新技术同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循证医学"向"个体化医学"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准确地掌握脑血管解剖,掌握脑血管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脑实质损害, 将临床与新技术结合起来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挑
本书以心血管领域最为令人关注的热点课题“冠状动脉疾病与侧支循环”及其新生血管疗法为重点,收集外资料、科研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全书共三十一章,依侧支循环的基础知识、常用技术、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康复的顺序编写。上篇主要介绍侧支循环的形成、分类、造影分级、心肌缺血再灌注造影特点及急、慢性心肌缺血、微小栓塞促进侧支循形成形时的临床表现、形成机制及其临床常用诊断技术;中篇重点介绍了冠状动脉疾病与侧心循环。包括侧支循环对缓解冠状动脉痉挛、解除心绞痛、缩小梗死范围、保留存活心肌、提高心肌对运动负荷的耐受性、改善心肌冬眼血流量及心脏康复等;下篇包括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诊断、治疗及运动康复。包括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冠脉造影法对侧支循环的评价、心肌对比显
在ICD-10中,有多处离血管疾病相关内容,在神经系统疾病编码(G00~G99)中主要是以综合征的形式出现,而我们临床更为熟悉和常用的脑血管疾病诊断名称主要是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编码(100~199)中,故在编排顺序上,我们将循环系统疾病编码中的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放在了前面,而其他疾病章节的相关内容作为补充放在了后面。在解读形式及内容上,作者此次主要是从定义、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典型病例或典型图片等方面具体解读各JCD一10诊断,由于本手册篇幅有限,考虑到各诊断编码的重要性及临床适用性的差异,对各疾病亚类的具体解读在内容上可能有所不同。
本书从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肺静脉的组织解剖和电生理特征、肌袖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房颤与其他种类心律失常的关系、房颤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学以及心脏和肺静脉螺旋CT成像技术在房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通过翔实的图谱对房颤病例的消融治疗对策进行了讨论。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心内科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