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撰,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代医家称其 为后世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著成后,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发明,被传抄于竹简之上,不久便已散乱。西晋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得原书得以保存。至北宋年间,《伤寒杂病论》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史称为宋本《伤寒论》,后世通行本多据此版本为底本。光绪二十年( 1894 年),仲景第十六代孙张绍祖将家藏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与桂林左盛德,其内容较宋本多出三分之一,并称王叔和 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 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 。此版本经罗哲初手抄,传与其子罗继寿,继寿将手稿于 1956 年献给广西人民政府, 1960 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称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934 年至 1935 年,医
推拿流派是指按照地域流行病的特点和民间需求,发展成为的推拿学术流派。各流派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风格,以及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目前国内影响较大、传承较为完整的小儿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三字经派、孙重三派、张汉臣派,以及北京地区的捏积派和上海地区的海派等。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以山东青岛地区已故名老中医、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医师为代表人物,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多采用独穴治疗小儿疾病,取穴少,一般不超过5个穴位。常用推、揉、拿、捣、分、合、运、掐等手法。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近代全国著名小儿推拿流派)》由李先晓整理李德修的小儿推拿手法、疾病治疗及临床病案分析后汇编而成,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后对李老推拿手法临床运用中的四诊、五行生克、清补法运用等中医理论
1《伤寒论浅注》为陈修园的代表著作之一,约成书于清嘉庆一年丁己(公元1796年)。全书共6卷,遵从张志聪、张锡驹所分章节,专注六经诸篇,至劳复止;以平脉、辨脉、伤寒例、诸可不可等篇为王叔和所增,皆置之
《名医类案》是我国部中医医案类书,由明代医家江瑾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全书共12卷,分205门,辑录明代以前历代名医临床验案2400余首。是对明代以前中医医案的全面整理、系统选编。该书的编纂,实开我国医案类书编纂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家江璀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集之作。原书成于明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后经清代名医魏之磅(玉横)重订。全书共十二卷,分为二百零五门。 《名医类案》大量搜集了明以前历代名医验案,同时博采经、史、子、集之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编者个人医案,共录病案2400余则,收辑内容广泛,涉及病类丰富,涵盖了传染病、内科杂病、外科病、五官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精神疾病等多种疾病。书中所载病案,大都有姓名、年龄、体质、
《梁伯学临床经验集》(脾胃病专辑)一书展现了遵崇仲景、效法东垣、“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脾胃病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食滞类、脾虚类、气滞类、肖热类、胃寒类、阴虚类、瘀血类七种证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病证治疗案例和经验方,撰写发表了多篇中医论文,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和内伤杂病的方法,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书取材自南先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禅宗与道家》、《新旧的一代》、《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观音菩萨和》和《金粟轩诗放八讲》等。我所做的事就是剪刀加浆糊,“断章取义”,稍加整理。好在南先生的书通篇结构严谨,但撷取一段,又能独立成篇。文章的标题大多是原书听小标题,小部分是我加上去的,在编辑过程中只删去个别字句。纯粹是技术性的。 t 本书内容博大精深,文字通俗易懂。既涉及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读书与论史、谈典与论人,也涉及知命与立世以及作者的人生精言;在阐述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时,作者广征博引,谈笑风声;谈诗时,既有典故,又有哲理;谈人生时,引用了大量典故和诗词;用典故时,又有作者其独到的见地。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匾》及《脉经》等书,读者经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 。目前比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此次我们选择了陈修园著作的适当版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和标点断句,全套丛书共16册,拟定名为《中医启蒙经典·名家校注南雅堂陈修园医书》。其分册之一《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
温疫,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传染病,它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在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温疫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濒湖脉学》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书中采撷古代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样本,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濒湖脉学译注》对《濒湖脉学》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译文采用浅显易懂的现代汉语,并注意押韵,以利于朗读和背诵,同时对书中难懂的古汉语词汇和医学名词术语,做了详细的解释,为学习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