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本书是根据《内经知要》所摘录的《内经》原文,重新做了注解。在每节原文之下,列有语译、词解、体会、补充、备注、应用等项。包括原文的白话解释和名词、术语的浅注;特别是体会、应用两项,作者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对
《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易经》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易学对中医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与易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常说“医易同源”,或曰“医源于易”。 本书共4章,首先深度分析了“太极”一词的多种含义,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太极为一元之气,蕴含着日、月、地体系的运动规律;继而从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以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言明中医学运用太极学说来阐发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与病理变化及用药治疗原则,指出中医学中处处有太极,同时还提出了太阴脾为水的新概念,突出不被大家重视的少阳三焦说,建立了少阳三焦和太阴脾为太极水火的
本书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全书分为“运气概说”“阴阳五行”“干支甲子”“五运”“六气”“运气之化”“运气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逐年运气交司时刻客主加临主病治疗”“《黄帝内经》七大论”“遗篇”共10章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导读者掌握运用五运六气的操作方法。
1《伤寒论大方图解》由清代何贵孚所著,全书共收载《伤寒论》《金匮要略》方59首,绘图60幅。原书分上下二卷。上卷图解《伤寒论》方23首,绘图23幅,附舌苔图6幅。下卷图解《伤寒论》方17首,《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中国六经辨证论治专著,和《金匮要略》互为姊妹篇,二者共同组成的《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突出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并阐述了外感病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书中共载有方剂113首,主治明确,配伍严密,药味精炼,因此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 为了 全面、 地呈现这部医学经典,我们对原著进行了编辑创新:首先,以历 影响 的宋本《伤寒论》为底本,参考成无己等各大名家对《伤寒论》的注解,将其翻译成流畅优美的现代文。并针对每段译文作出中医学简释;其次,通过引进现代化图表手法,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人人都能读懂这本千古医学宝典。其次,对每一味药进行补充,立足于它们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以言简意赅、图文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收录了中医内科常见的33个病种。对每个疾病简要阐述病名定义、文献概要、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并附医案等精解5~6例。所附医案系名医工作室2013~2022年积累的素材。医案体现了廖志峰教授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辨证论治思想,部分医案是化裁应用经方,屡起沉疴的案例,充分展现了其善用经方,治疗急、难、重症的丰富经验。下篇汇总了廖志峰教授学术思想,在各学术刊物发表的部分论述脾胃病的经验及学术概述,反映了廖志峰教授治学思想、学术风貌、临床经验的医疗成就,也是对历代前贤经验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内容详实,论证严谨,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实用意义,可供临床医师及实习学生临证参考。
经筋疗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筋篇》,中医认为通过按摩面部经筋,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美容养颜的功效。本书介绍的这种朴素的中医按摩手法,简单实用,有明亮肌肤、抹平皱纹、调理气血的功效,帮助我们找回
古今名医之临床实践经验,乃中医学术精华之很重要部分。《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丛书,旨在选取古今名医临床家于中医临证确有脾益之经验,以资当今中医临床医生借鉴。本书为《心悸怔忡卷》,是对古今名医有关胁痛临床经验、医案、医论之精华汇编。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