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科经验方;第四期共五卷,重点记载常用中药和部分西药的应用经验;第五期共八卷,主要为医论,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并收载有部分回复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为张氏对各科医案的总结;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记载张氏对于伤寒方证的心得经验;第八期不分卷,乃张氏之孙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为《医话拾零》与《三三医书评》。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旁征博引,是陈老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成果,现经陈老的儿子陈大启先生及其门生整理出版。书中部分观点与现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不同,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也是伤寒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精品书之一。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八章。作者针对基层医师临床工作中经常遇见“疑难杂病”而缺乏治疗方法的实际情况,以西医消化、呼吸、神经及精神、循环及血液、运动、泌尿、生殖、内分泌八大系统疾病分类法为“纲”,以中医的气、血、虚、寒、热、痰、湿、燥(风)八大证治辨别分型为“目”,按照病因病理、辨别要点、辨证用方几个板块分别进行阐述。在“辨证用方”中,详细地介绍了每一证型的辨证规则、治疗方案、代表方剂、方药组成、用药要点、随症加减等内容。本版新增许多诊治案例和临床经验体会。作者以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用一种新颖的辨证思路启发读者,怎样运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正确地诊治疑难杂病。本书内容丰富,提纲挈领,简明实用,适合各级中医、西学中临床医师及中医院校在校生、实习生参考使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经脉循行流注次序、经脉病候的临床意义辨析以及经络辨证的方法,反映了作者对经脉循行主病的学术见解和运用经验;下篇为经络辨证的临床应用及验案举例,以客观反映作者诊疗过程方随法出、法因证立的独到经络辨证经验和临证得失,体现了作者选穴施针,必当察舌按脉、辨证求因的风格。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呼应,在阐明各种疾病辨证思路的基础上导入医案,采取一步一析的方式,环环相扣,用理论指导实践,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适合中医、针灸临床医生及中医药院校学生、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黄帝内经》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是相当丰富的,但分散在各篇医论之中,就如同金矿中的铂金需要提炼。《黄帝内经》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等一系列主张与现代健康心理学思想有较大吻合,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是健康心理学要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本书正是从这个层面立意,将《黄帝内经》中的健康观及其保持或促进健康的心理方法整理、提炼出来,试图为处在现代激烈竞争中的人们提供心理保健理念或良方。
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知觉、意识、记忆、情绪等)总是普通人与学者试图弄明白的。本书介绍用电刺激病人的大脑皮层,以记录他们的主观感受的报告,对于破译人类大脑的认知是极为有益和宝贵的。材料获取的方法是精密可靠且不可多得的,对理论研究还是一般人了解人脑功能,均提供了直接且生动的窗口。
中医的神奇与玄虚一直让人困惑不解。中医的本质、特性、原理、功能及其与中国本位传统关系到底怎样,几乎是所有人都希望了解的。本书作者出身中医世家,又是一名科学家,他以丰厚的传统修养和精深的科学知识来认识中医的奥秘,从“医者意也”这个灵魂性的观念入手,系统展示了中医的秘密,把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路和标准讲得清清楚楚,同时就中医与思维、阴阳学说、气血运行学说、道家养生学说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了别开生面、极富启发意义的阐说。对于想了解中医、领略中医精魂、获得祛病养生捷径的读者来说,实为正本清源、拨云驱雾之作。文字简明扼要,极为可读。
(1)本书来源于颜亦鲁先生的学生张宗良整理的手抄本,曾经内部刊行,颇受中医界同仁好评。 (2)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颜亦鲁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思想,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加入“学术精华”。在书前加入前言,简明介绍颜亦鲁先生的从医经历,并将颜德馨教授2006年书写的纪念文章“幼承庭训二三事——纪念恩师慈父述怀”代作序言。 (3)第二章“临证补遗”补充了颜亦鲁先生的学生束樵仙整理的医话,并根据医话的内容,分为“临证经验”与“方药心得”两部分,便于读者阅读。 (4)第三章“颜氏医案”根据原书医案内容,做了一些先后次序的调整,将其分为喉科类、外科类、内科类、胎前类、产后类等。 (5)由于原书对喉科、外科医案均没有做点评分析,故而我们分别加入按语,讨论颜亦鲁先生对喉科、外科疾病的认识,及其诊治思路和用药经验,供读
望诊是中医诊断重要的方法之一,望诊中因舌象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因而形成了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舌诊。 本书结合《中医诊断学》本科规划教材内容,从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等方面,对望诊与舌诊的内容及所主病证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编者团队从多年的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300余幅具有典型特征的望诊和舌诊照片,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方便读者直观地学习运用望诊、舌诊的基本技能。 本书可作为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学习望诊、舌诊知识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篇细胞培养和第二篇分子细胞学技术组成,两部分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联系。篇系统介绍了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内容包括:①细胞在体外培养中的分化、生长和增殖的规律,以及细胞在体外的生存条件等的理论经基础;②细胞培养方法普遍原则和基本过程;③个别组织细胞的培养方法;④体外培养细胞的各种研究技术等。第二篇为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细胞的方法,包括:①分子细胞技术理论基础;②对分子细胞学常用基本技术核酸提取和他离、电泳、放射性核素标记、细菌培养、内切酶技术知识、质粒提取和噬菌体的培养、包装等作了较全面介绍;③细胞基因工程和对细胞基因表达检测技术部分中,除DNA连接和图谱、基因组织和NA克隆、新基因探查外,并介绍了基因打靶新技术;④培养细胞基因性状和表达的检测部分,内容有常用吸印转移技术、RFLP检测
中医具有强大鲜活的生命力,像人类的生命脉搏一样生生不息。 《脉动的中医:健康新理念》主要包括中医理论探索、行医实践和经方的介绍。作者熟读大量针灸典籍,结合多年行医的心得,总结和发展了中医理论,比如: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推演、发展为阴阳六行理论,为针灸治疗开启了一扇大门;采用数字技术解读人体脉络,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人体穴位作了新定义,探索针灸治病的本质。作者详细叙述了治愈20余种不同类型的疑难杂症的经过,将多年临床经验和盘托出。《脉动的中医:健康新理念》还汇编了大量古书经典配方。 《脉动的中医:健康新理念》可供广大医者、中医爱好者参考,亦可作为家庭保健指导用书。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伤寒论》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当代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刘老行医、执教半个多世纪,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被誉为“伤寒泰斗”、“经方大家”,日本汉方界更称其为“中国治伤寒人”,其学术成就为中医同仁所公认,在中医学界享有盛誉。刘老以振兴中医、培育桃李为己任,在繁忙的医疗、教学、科研之余,坚持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培养后学。刘老一生著述颇丰,曾出版中医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为传承中医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