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疑难杂症之名验良方2000多个,涉及500余种常见病。为作者师徒两代人的行医经验和百年民间智慧的结晶。全书以病为纲,以病统方,每种疾病按概要、处方、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意、按语等栏编写,条理清晰,查阅方便,读者按病索骥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理想方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价值。
本书是马淑然教授在近30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临床心得,内容包括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书中对教学难点和疑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引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以便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书末附有验案分析和方剂索引,验案分析可提高读者的临床思维能力,方剂索引列出了每个方子的出处、组成、功效及主治,可供读者学习参考。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参考,也可作为临床医师的理论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 罗哲初手抄 朱俊 点校 210页 6.875印张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 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至光绪二十年,罗君哲初问业于左公,尽得其传。罗君得此书以后,抱不得其人不传之旨,精录什藏历三十余年,秘不示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罗哲初手抄 朱俊点校 210 6.875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毕生医学心得。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治病,先辨八纲、六经,后辨方证。先生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处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因方证对应,故疗效卓著。胡希恕先生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弟子主要有冯世纶、段治钧、张长恩
《伤寒舌鉴》是清代张登所著的一本舌诊专著,书中载有一百二十幅舌象图。以仲景伤寒六经辨证为主,按六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各种舌象。由马一森编著的《伤寒舌鉴注释》一书是对《伤寒舌鉴》进行注释,能更好地让临床医生在六经辨证中结合舌象诊断疾病。
《贵州省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链(部)》围绕太子参、天麻、石斛、金银花、半夏、杜仲、刺梨等我省7个大宗中药材的资源分布、生产种植、产地加工及饮片炮制、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专利文献和市场需求等内容,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开展了7个大品种中药材全产业链的系统分析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进中药材大品种培育建设和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机构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对中医药的研究人员、管理者和企业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