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衷中参西录》,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著。原书自1918年至1931年分六期陆续刊行,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各期出版后曾多次印行,每次再版时,张氏均于 原书增补若干,又间有删改之处 。1933年,张锡纯因病逝世,其子应社会各界之邀,将其遗著《伤寒论讲义》作为第七期刊行。1957年,张氏传人又将遗稿献出,以成《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八期。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八期全部收录,以各期后修订版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本,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图解黄帝内经》初版问世于2009年,至今,畅销已经累计突破100万册!已经以八种语言销售到了十几个国家,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在出版后这四年时间里,我们结合读者反馈以及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改版更新,每一次改版都是更精进更准确更符合读者需求。本次修订堪称权威专家审订畅销版,综合了之前版本的所有精华,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化了一看就懂的图解式风格,真正达到让读者 一次就读懂的完整版白话读本,一次就能读懂《黄帝内经》的精华 的编辑理念。 不仅如此,本次改版我们还邀请了中医领域权威专家耗时一年之久全盘审订,*程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度。
精心挑选了120多种常用、常见的中草药。分为功效、药用部分、医家名论、使用禁忌、形态特征、成品选鉴、实用妙方和中药趣味文化等10大版块,以图解的方式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编写,手绘彩色图片展现出植物的细节,加上牵线图解,详实严谨地为读者展现原书的精华。此外,每种药材都配以珍贵的金陵古版图、逼真细致的手绘插图和实物照片,还有对药材成品的文字描述,立体 地为读者展现中草药的形态,帮助读者 加快速地鉴别中草药。
《类经》是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注释《黄帝内经》的一部经典之作。原书共计三十二卷,分为十二类,三百九十节,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26nbsp;年)。全书将《灵枢》《素问》合为一书,按摄生、阴阳、藏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部书让人耳目一新,开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龚廷贤,明代医学家。家世业医,曾于太医院任职,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著成《寿世保元》十卷。卷一总述脏腑、经络、诊法、治则、病因病机、药性等中医基本理论;卷二至卷五为内科杂病证治;卷六为头面口齿诸病证;卷七至卷九分别为妇科、儿科、外科专病;卷十为单品杂治,包括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灸法等。全书载方千余首,内容丰富,切于实用,成书后广为流传。 本次点校《寿世保元》以日本保正二年风月知宗据明代南雍太学生周文卿光霁堂本刊行的影印本为底本,以明万历经伦堂刻本、清光绪丙戌上洋江左书林藏版、光绪戊子扫叶山房本、道光十一年老桐山房本为校本精校而成,以飨读者。
《阴符经》、《内经》和《外经》三部著作是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所著,是我中华民族的国粹瑰宝。三千多年来,《外经》形同失传。20世纪80年代,梅自强先生从偶得的《外经微言》的研究中,发现它可能就是寻觅三千多年不得的《黄帝外经》,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中的暗示、隐语以及比象等秘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经梅自强的抢救、发掘,《外经》得以起死回生,故物重光。后来梅自强的弟子廖冬晴博士又对《外经》全文进行了现代文的翻译,而写成本书《黄帝外经解要与直译》。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论语新解(繁体竖排版)(新校本)》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马一浮是20世纪的学术大家,涉猎广泛,在经学、史学、哲学、佛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马一浮的研究与介绍:一、马一浮的成长成才之路。家庭背景、婚姻生活、留学经历、朋友结交对马一浮选择终身以学术为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重视儒家典籍的研习和释家载籍的精修,从而形成其儒佛会通的思想,亦与其经历息息相关。二、马一浮的学术精神。马一浮始终强调并坚持知识分子应有自由研究之空间,学术研究应有自主性,独立不倚,志不可夺。他主张读书应渐次与穷理尽性、蓄德进德、体验证悟、涵养功夫、变化气质联系起来,即其所谓读书之五个阶段。三、马一浮的主要学术观点。他强调“六艺论”,认为六艺统摄中西一切学术,国学即六艺之学;又强调“义理明相论”,是马一浮针对六艺而建构的融通儒佛又辅以因明之学的新义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新近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创造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创新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经典,享受阅读经典,探究还原中医真相。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