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崭新的视角,研究分析处于经济形态演化中的创新发展问题,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地阐述创新的内容、特征、规律和过程。本书还特别注重结合我国创新活动进行论述。每章配有复习思考题和案例题,以便使读者对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本书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操作和实用性强,适用于作高等院校MBA、研究生、本科生、三人教育以及经济管理研修班的教材,也可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的自学用书。
有科学,那是后来的事儿。从宗教到科学,无疑,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巨大飞跃。但是,谁又能说科学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宗教呢?当大众对“科学至上”越来越顶礼膜拜时,科学家们却越来越感到狂飙背后的困境与疑惑。上帝掷骰子了吗?上帝之手到底存在吗?在这样的问题面前,似乎走了很远的科学,却像是在原地踏步。那么,科学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在科学之外寻找答案。本书涉及了艺术、魔法、音乐、心灵等诸方面,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我们由此观得科学的镜像,也看到了“无限”背后的“有限”。
长江是中国的大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源头充满了神奇与奥秘。《长江之源》作者剑敏采访“长江之源”探险拍摄活动的主人公们,并将当年新海市发生的这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之源”探险拍摄活动讲述给广大读者。通过《长江之源》这本书,我们可以一窥长江源头的沉世谜底。
大国治理是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过程,是延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制度成长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理论与政治实践相互融合的转轨过程。当下转轨政治学的研究必须从全球经验和中国实际出发,直面公共生活凸显的科技元素,重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重构科学与政治的和谐关系。本书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科学技术哲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为基础,对科技与政治相互联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作出了哲学和政治学回应,提出了构建科技政治学的基本纲领和理论框架。在分析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基础上,从合作与冲突两个层面考察科学技术和政治互动的表现形式,系统梳理了科技政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了科技知识渗透到决策层从而转化为公共政策的途径,着力探讨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过
本书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梳理出中国古代科技的萌芽与发展。从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古代化学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线索,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从秦汉时期形成到宋元时期达到高峰这一过程中所建立的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
爱因斯坦对科学产生兴趣,是从爸爸给他的指南针开始;爱迪生的科学启蒙教育,是从妈妈给他的科学实验书开始。你对科学的探索呢?就从这里开始,赶快寻找藏在身边的科学吧! 让孩子的大脑动起来,让父母和孩子享尽快乐!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睁开你的眼睛,在家里找找随手可得的工具,你随时能有惊喜的发现。各种小游戏,轻松简单地让你畅游科学的世界。 赶快动手,让生活生动丰富起来吧,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动手做趣味小实验,开心快乐地享受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动手做一下,你们会发现科学道理也可以如此简单明了!
上海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前沿,也是中国现代科学的重要发祥地。本书以中国现代科学奠基者在上海的活动为线索,展示了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大师为开创中国现代化科学、传播科学文化所作的贡献。 本书材料翔实。脉络清楚。以纪实的笔触再现了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是一次从人文角度、地域角度来介绍中国现代科学进展的新的尝试,颇具参考性和可读性。
本书系统阐述和梳理了科学技术评价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方法,分析和介绍了若干国家进行科技评价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评价立法等的现状。然后从国家(地区)科技竞争力、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技项目、科技期刊评价等角度,对比国际科技评价的先进做法,对作者多年从事科技评价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科技评价的发展趋势从方法、理论、内容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本书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基于海量信息分析的科技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 本书可供各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以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主持科学院日常工作的副院长张劲夫为主线,书写了院党组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关怀、领导下,在郭沫若院长的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研制原子弹攻坚,为研制导弹探路,开创人造地球卫星事业,建立国防水声,服务国民经济,合成牛胰岛素,破解哥德巴赫猜想“1 2”等,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历程;同时,真实记录了中国科学院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反右派运动中保护科学家、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出台科学工作14条等重大历史事件。
我们在现代化奇迹的包围中度过一生,而我们却对化学污染耿耿于怀;我们使用来自核电站的清 洁电力,却又担心核事故的发生……技术真的像我们许多人所想的那么危险吗?农药、酸雨、全球气温上升,以及核能带来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的管理机构正在给我们以适当的保护吗?本书将为读者提供最的科学信息和重要的事例。这些资料为人类认识和揭示自然奥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本书分卷上与卷下。卷上《科学发现纵横谈》,纵谈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横谈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并探讨此四者的内涵。卷下《履尘留迹》以人才培养和科研方法为主题,涉及优生、优育、教育、文化、学文与学理的关系等。
综合标准化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2009年国家标准委重新修订并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2366—2009。这本《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由李春田编著,借GB/T12366—2009实施之机,作者将其亲自实践的体会和研究心得,整理成互相联系的12章,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综合标准化的起源、发展、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综合标准化过程、标准综合体、综合标准化的特点、农业综合标准化,以及综合标准化对企业和地方标准化的意义等。 《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引用大量事例,进行理论分析,揭示了传统标准化的诸多不适应和现代标准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这些问题,无论对当前的标准化实践,还是迎接未来的挑战,进行标准化的创新和改革,都非常值得关注。
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普里戈金在这本书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