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部地貌学专业辞典,以地貌学为主线,分地貌通论、构造与岩石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冰缘地貌、干燥地貌、河口海岸地貌、重力地貌、地貌制图与数字地貌11个部分,全面、系统地收入地貌学及相关学科的名词术语共计1900余条,释义准确、规范,并附有学科分类目录和、英文索引。 本辞典可供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使用。
《古地磁学:基础、原理、方法、成果与应用》是作者在参阅外多部相关书刊的基础撰写而成。全书从最基础的磁性起源开始到地磁滨基本内容,进而讨论岩石磁学以及古地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最后结合实例介绍了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中国古地磁学的成就。
《中国大地构造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尽力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编制了一系列的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图,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近30年来、外学者对于板块构造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机制,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与油气田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假说。 书后附有大量的构造变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大地测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崭新的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绝大部分为新方法所取代,经典大地测量理论因赋予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大地测量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为了以有限篇幅包容大地测量的发展,对于已被取代的传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只作概述;对于现在仍有价值的理论,则采取压缩方式,即简明扼要,但无损于内容。《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着重于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介绍,特别是大地测量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三大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固体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问题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21世纪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并将其归结为四大类主题进行阐述:“起源”——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源,地球的早期历史,生命起源;“内部地球”——地球内部的运行与地表的现状,包括地球的物质特性及其对地球过程的基础作用;“宜居星球”——气候与气候变化,地球—生命相互作用;“灾害与资源”——地震、火山,以及与地球内、地球上的水和其他流体相关的现代环境问题。 本书对科学问题的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以及研究生阅读。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成像:方法原理和优缺点分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目前地震资料处理中常用的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PSTM)、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PSDM),以及各自的速度建模方法;详细地讲解了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单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双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RTM)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简要地阐述了波动方程延拓法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及目前最前沿的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技术(FWI);同时,用实例分析和说明了这些偏移成像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强调了偏移策略选择和多学科一体化结合在做好偏移成像项目中的重要性。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成像:方法原理和优缺点分析》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是一本实用性强的教材。本书还可作为从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技术人员、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书。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元年,以“五市二省”为试点的中国碳市场迅速地搭建起来。2014年近1700家控排企业完成了次履约,企业碳资产形成并开始流通,碳金融创新产品也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梳理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相关内容,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现实性和必要性。 基于碳交易的近十年经验,编者以碳资产、碳金融及碳资产管理为主线,详细阐述了碳资产管理的理论及模式,是行业内部系统阐述企业碳资产管理的科普书、工具书。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大地测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崭新的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绝大部分为新方法所取代,经典大地测量理论因赋予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大地测量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为了以有限篇幅包容大地测量的发展,对于已被取代的传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只作概述;对于现在仍有价值的理论,则采取压缩方式,即简明扼要,但无损于内容。《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着重于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介绍,特别是大地测量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共享技术丛书》之一。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系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重点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质量评价、分类、管理、共享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分类、管理与共享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2011 年,西蒙·加菲尔德出版了一时的《字体故事》。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字体有了自己的看法。Comic Sans 与 Helvetica 的争论还未平息,西蒙·加菲尔德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地图之上》(On the Map)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地图,那将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将如何旅行、游历、社交?你甚至无法走出你所在的城镇,人类的生活将困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匣子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是“地图”而非“语言”,让我们摆脱了猿人的桎梏,成为了人类。
随着火星探测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逐渐具备。作者大胆预测,人类将在未来20年左右踏上火星表面。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全面了解火星的科学知识、人类探索火星的科学历程、各国科学家探索火星中的科学故事和zuin科技成果在火星探索中的应用等,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到火星在宇宙中的地位,思考人类在太阳系中的命运。
《中国大地构造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尽力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编制了一系列的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图,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近30年来、外学者对于板块构造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机制,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与油气田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假说。 书后附有大量的构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