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凤凰山地质填图实习指南》是根据地质工程专业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兼顾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的。全书分为十三章,包括:地层、地质构造与岩浆活动、资源概况、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区域地质调查的程序、野外地质基本工作方法、实测地质剖面、地质填图方法、第四纪地貌研究方法、数字填图方法简介、野外地质的教学内容、专题地质研究、教学程序和考核方法。
《煤岩体地质力学原位测试及在围岩控制中的应用》介绍煤岩体地质力学原位测试理论与方法,及测试成果在煤矿岩层控制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地应力测量理论与技术,煤岩体强度测试原理与技术,及围岩结构测量方法;煤矿井下地应力测量数据分析及地应力分布特征与规律,煤岩体强度与围岩结构的分布特征;地应力、煤岩体强度与结构的相互关系;采动应力测量与监测原理及典型的监测结果;煤岩体地质力学测试成果在煤矿巷道布置、巷道支护与加固等围岩控制技术中的应用。
本书是根据煤炭、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运输、建材和贸易部门广大煤质分析人员和高等、中等院校学生广泛提出和经常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而编写的,以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南形式,深入浅出阐明煤质分析的测定原理和意义、测定程序和步骤、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其内容包括现行煤质分析各项标准方法以及使用的设备仪器和维修等各个方面。是一本较系统的、实用性强的技术工具书和参考书。
《中国地层典》是一部系统的以岩石地层单位为主的中国地层名称典。它以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和现代地质科学理论为指导,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各国地层典之所长进行编写。(中国地层典 侏罗系系》对我国侏罗系开始研究以来所建年代地层单位(统和阶)和组及组以上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清理。在尊重历史律的同时,根据本典编委会统一制订的编写原则和细则,结合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并联系事件地层、层序地层等新理论,重点对每个组及组以上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包括命名、沿革、主要岩性特征及其所含古生物或地质事件或同位素年龄或古地磁依据、顶底界线标志、接触关系、与相应岩石地层单位的关系、横向变化、厚度及时代归属,或与相应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等一一进行了描述和厘定。以期尽可能明确地限定
《武汉软土工程特性与基坑工程实践》共分为七章:章为概述;第2章介绍了武汉的地质环境条件、武汉软土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第3章阐述了武汉软土取样和试验方法;第4章为武汉软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第5章以中海靠前大厦基坑工程为例,运用弹性地基梁法和有限元法进行了武汉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优化分析;第6章论述了武汉软土深基坑支护型式,并给出了相关的基坑实例;第7章将前文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软土深基坑实例中,从基坑工程实践中检验成果的正确性。
本书是以山东省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石油、煤炭系统科研成果,经过系统综合研究、区域对比后编写而成的。全书50余万字,按地层断代分为:章绪论、第二章太古宙、第三章早元古代、第四章晚元古代、第五章寒武奥陶纪、第六章石炭三叠纪、第七章侏罗白垩纪、第八章第三第四纪、第九章结语。它是山东省部系统地对地层进行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专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山东省所有断代每个采用岩石地层单位的创名、定义、沿革、层型、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等内容,并列出了山东省所有不采用岩石地层名称及其理由。本书可供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普查勘探、工程建设、科研、教学等单位地质工作者参考利用,是在山东省及其邻区从事地质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应用水文地质学的4个前沿领域: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水文地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区域地下水模拟以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本着理论方法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首先综述了原理、方法以及在国际上的应用现状与实例,然后介绍了在北京平原区、乌鲁木齐河流域及山东济南岩溶泉域的示范应用实例。书中着重介绍了地下水监测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地下水自动监测与数据无线传输的新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水情发布;建立区域地下水流模型的数字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方法;以及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可供水文地质学、水文水资源学的本科生、研究
本书针对陆相油田开发中后期所暴露出的动态与静态诸多矛盾,紧密围绕老油田扩边挖潜、增产上储需要,从岩相单元细分与对比、储层微构造描述、沉积微相描述、储层建模、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和流动单元研究出发,进一步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最终提出综合调整方案。书中连续追踪近年国内外研究新进展,并以大庆、玉门、长庆等老油田为例,引用了大量详实的图幅,着重阐述中国陆相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突出其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田开发的地质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石油科研院所从事油藏描述的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石油地质、油田开发工程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工程地质学实习教程》中的工程地质教学实习指导内容包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杭州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教程、苏州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教程和巢湖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教程部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地质罗盘仪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地形图的知识及其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编写地质教学实习报告书。杭州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教程中教学指导内容包括杭州地质教学实习区概况、教学实习区地质条件、实习观测路线及观测内容和有关地质、水文地质点概述等,书中为实习者选择了7条典型的野外观测路线。苏州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教程中教学指导内容包括苏州地质教学实习区地质概况和实习观测路线及观察内容,其中对5条实习观测路线的观测点位置、观测内容作了详细的介绍。巢湖地区地质教学实习教程中教学指导内容包括巢湖
《卫星气象学(第3版)》结合了近年来卫星气象学的新成果,对多年用于教学的第二版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修订,并增加了思考习题。《卫星气象学(第3版)》共11章。章介绍卫星气象学的概貌。第2章介绍气象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的基本知识。第3章介绍卫星观测基本原理。第4章是卫星资料的获取原理。第5章介绍卫星云图分析基础。第6章介绍卫星云图大尺度云系的特征与天气物理机制间的关系分析,和局地天气云系的分析。第7章介绍高空、地面和急流天气系统的云系分布特征分析。第8章介绍中纬度锋面、气旋天气系统云图分析。第9章是冰雹、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0章介绍热带天气系统和台风的云图分析。1章介绍卫星估计降水、风、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云参数、水汽、臭氧等。《卫星气象学(第3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大气科学领域高年级本科学生和广大气象
地质学基础是需要相当地质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各类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重要的地质学课程,是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地质知识、培养地质思维的关键课程。在实现拓宽专业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科交叉,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战略决策中,加强基础地质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为此,一本反映地质学进展、基础与提高柜结合,既便于教又便于学的教科书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系地质学基础教学组的老师们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有深入研究。本教材便是老师们长期教学积累的结晶。本教材是在原杨坤光等老师编写的《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内部教材,2005)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以建立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为指导
本书总结了放射性测井与中子寿命测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述了基本概念、射线的测量、射线测量的误差、放射性测井、放射性防护、中子寿命测井基础、中子寿命测量原理、中子寿命测井仪工作原理及中子寿命测井解释。可供高校师生、科研院所和油田现场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全书共分两篇:篇主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动力学特征等基础知识;第二篇则主要讨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编制等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在储集砂体预测和特征描述中的应用,同时引用了大量不同沉积环境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实例。 该书是一本针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特色(兼顾海相地层)的本土化教材,既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师和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手册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