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自“七五一九五”以来有关我国东部拉张型盆地和挤压型盆地油气储集层研究成果,特别是成岩作用研究成果。书中提出了新的成岩阶段划分方案及其依据和标志,它是在1992年颁布的“碎屑成岩阶段划分规范”基础上重新制定补充的,增加了盐湖盆地和含煤盆地储集层的成岩特征及划分标志,还总结了2类成岩系列和6种成岩模式以及5个成岩相序列和16个成岩亚相,对油气储集层评价有重要意义。书中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颁布和成因,归纳出次生孔隙的6种形成机制和成岩流体的几种类型和流动方式,这些在理论和实际上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成岩数值模拟软件在盆地或油田范围内的应用,为油气储层的区域性评价和预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使成岩作用研究由局部扩展到盆地范围,由定性向定量以及由一维向二维甚至三维方向发
《岩石物理学进展与评述》围绕岩石 的力学、弹性、波传播与衰减、孔隙结构、流体分布等特征,阐述了等效介质理论、波传播理论、岩石物 理实验中的各方面内容,包括: 方法起源与发展、数值分析与模拟、实验装置与原理、测量结果与经验关 系、技术与工业应用等,对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岩石物理学进展与评述》可供固体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声学、力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 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资源勘探、测井、岩土工程工作的工程师参考,还可作为大学高年级学 生和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
本书共分两编:编古生物学基础.在介绍古生物学基本理论、扼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基础上,重点突出含煤地层中常见的门类化石,如蠖类、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牙形石和古植物,并对遗迹化石、孢粉分析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编地层学和地质发展史,在阐述地层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我国各时代地层区划及地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各成煤期的煤系分布、聚煤规律和地质发展史,对地质发展史概况及古气候、古地理的一般特征亦做了概略介绍。该书贯彻少而精、突出重点原则,同时注意全书的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并吸取了、外研究成果。本教材是高等院校工科地质类(少学时)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采矿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地理科学等的教材,同时亦可供野外工作者或地质科研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全书共分两篇:篇主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动力学特征等基础知识;第二篇则主要讨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编制等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在储集砂体预测和特征描述中的应用,同时引用了大量不同沉积环境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实例。该书是一本针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特色(兼顾海相地层)的本土化教材,既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师和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手册参考使用。
《现代岩溶学》在简要介绍岩溶发育、岩溶形态、岩溶动力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概括了世界岩溶的形态组合特征,揭示了其形成环境和机理,论述了现代岩溶学研究的科学目标以及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揭示岩溶地区丰富矿产和水土资源的形成过程与机理。以及资源与较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现代岩溶学》的特点是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岩溶研究,实现岩溶地区人与环境相和谐。 《现代岩溶学》既可作为高校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基础教材使用,还可供环境、生态等有关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本书是根据煤炭、冶金、化工、电力、交通运输、建材和贸易部门广大煤质分析人员和高等、中等院校学生广泛提出和经常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而编写的,以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南形式,深入浅出阐明煤质分析的测定原理和意义、测定程序和步骤、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等,其内容包括现行煤质分析各项标准方法以及使用的设备仪器和维修等各个方面。是一本较系统的、实用性强的技术工具书和参考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全书共分两篇:篇主要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动力学特征等基础知识;第二篇则主要讨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层序单元划分和等时对比、编制等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和在储集砂体预测和特征描述中的应用,同时引用了大量不同沉积环境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实例。 该书是一本针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特色(兼顾海相地层)的本土化教材,既可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师和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手册参考使用。
《联合国金伯利进程框架下的钻石原产地研究》创新性地将宝石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全面总结近50年来我国金刚石/钻石的研究成果,以及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产地钻石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辽宁、山东、湖南三个主要产地钻石的颜色、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内部生长特征、光谱学特征、包裹体、碳同位素等要素的对比研究,分析探索了我国不同产地钻石具有的“指纹”特征;并首次系统地将国外25个国家的金刚石/钻石与我国主要产地金刚石/钻石的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初步建立了确定钻石产地来源的要素组合判别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不仅对支撑我国参与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为今后我国在扬子地台等区域的钻石找矿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并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和华南陆块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新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