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海洋》是一本丰富多彩的地理图册,将带你穿越时空,向你介绍海洋的形成;指导你遨游世界,让你领略不同地区海洋的风采;带你潜入海底,观赏雄伟壮丽的海底地形;与你一起畅游大海,向你展示各种神奇的海洋现象。还等什么,一起来感受海洋的美丽吧!
本书立足于海水淡化技术,围绕海水是淡水资源重要补充来源这一命题,从技术、经济、政策、工程等多视角进行论述,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海水淡化方法、海水淡化设备与防腐材料、海水淡化技术经济分析、非常规水源应用、海水产业化和海水淡化工程典型实例介绍等。 本书适合于从事海水淡化利用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专业人士也具有启发意义。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母。海洋中有一些远古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灭绝,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独居一隅。它们见证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被称为海洋里的活化石。《珍贵的海洋活化石》历数了海洋中现今仍生存着的代表性的远古生物,有不少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特点吧。 《珍贵的海洋活化石》适合中小学生,及其他年龄段的海洋生物爱好者。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具体来说,人文海洋理念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思考。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的理念。
2009年是中国发展历史进程中力挽狂澜、高歌奋进的一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使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复苏,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极大地振奋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昂扬斗志和壮志豪情。在这一形势的鼓舞下,中国海洋事业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人类新的生存空间。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书次全面、系统论述了海洋化学,理论创新多,实践应用广,在海洋化学领域寄托着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21世纪我国海洋安全面临多元安全威胁,维护海洋安全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社会、海洋军事、海洋生态、海洋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需要综合协调运用国家各种手段来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国家的海洋安全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和科技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就制定长期的、综合的海洋安全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解析,来统筹和指导我国海洋安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特点:《中国海洋安全体系研究》共分九章。全方位地介绍了海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对象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论述全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适用范围:可适用于各大海洋类院校,也可供相关领域研究者阅读。
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了南极考察,并于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建成个科学考察站一长城站,1989年2月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了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一中山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1999年7月又进行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从此揭开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序幕。 多年来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南北两极顶风冒雪,勇于探索,在科学考察领域不断创新,并在极地航海学、地理学、气象学、冰川学、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一直承担着南极站区、极地航线气象预报和极地海洋、气象的科学考察工作。20多年来,中心共派出科技人员近一百人次。他们经过艰苦的创业和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极地地区大量的海洋气象资料。极地海洋气象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拓宽,站区、航区气象预报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目前,
张耀光编著的《中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地理学视角》一共分4编,26章组成,分别从海岛特征与组织、中国海岛的海洋地缘政治——岛礁争端、岛屿经济体与海岛经济布局(上)、海岛县经济发展、特征与主要产业布局(下)和海岛保护来给我们介绍中国的海岛开发和保护本书的完成,为海岛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热衷于我国海岛研究的学者,充分考虑全球环境变化及人地(海)系统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我国海岛(屿)的成因、岛屿经济体的持续发展、岛屿文化产业、岛屿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海岛的地缘政治等诸多问题,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海岛(屿)学。
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我国进行了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出色地完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三大洋考察任务,成为中国人探索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一大壮举。 大洋科学考察是以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一项具有探险性的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发展的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以日记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我国环球科学考察,特别是对航行与科考过程的细节均有详尽的描述,是一份完整的现场记录,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介绍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大洋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海洋实力的上升正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可能最终重建21世纪进程的全球力量平衡。许多书籍已经述及中国海洋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融入全球海上伙伴关系的论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论丛:中国、美国与21世纪海权》深入研究有关当代海上安全的各个重大领域。作者认为,尽管最近中美军事关系动荡,但中美之间巨大的共同利益应当能够使两国进行广泛 的海上安全合作。为了使专业人员有效地构建合作关系,中美之间必须创造充足的政治空间和制度空间。
本书在陆-海相互作用的框架范围之下,分析陆地上积水盆地中的风化作用特点以及与之相伴的重要化学反应类型对元素迁移的不同贡献;近海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痕量元素、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甄别。考虑到学生的复杂专业背景,在书中将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相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知识与技术进行了回顾,目的在于学生可利用书中介绍的比较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本书在海洋学这一广阔的学科领域中着重介绍在近海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与近期的发展,强调进行过程研究和将研究成果的定量化。另外,在每一章的后面都提供研究成果作为实例,便于学生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专业人员参考。
《山东近海生态资本评估》应用作者等人提出的海洋生态资本评估理论,分析识别了山东近海生态资本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对应的评估指标,建立了对应各项生态资本要素的评估方法、计算模型与参数;首次系统评估了山东全省及7个沿海地级市的近海生态资本价值,并绘制了价值分布图,揭示了山东半岛近海生态价值空间分布规律。最后,探讨了山东近海生态资本价值对地方海洋经济的支撑作用。《山东近海生态资本评估》是海洋学、生态学和经济学共同交叉领域学术专著,主要供宏观经济决策部门、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者、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借助地理学、海洋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海域承载力概念的定义及分析出发,系统地建立了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复合的海洋承载力评价体系。同时以渤海为研究区域,开展海洋资源供给能力分析、生态系统问题分析与价值评估、海洋环境质量分析与环境容量评估,以及海洋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评价等,提出了合理利用并提高渤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框架方案。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海洋经济等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