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兴和夏汉宁主编的《文学地理学》这本书,除“学术档案”这一部分之外,均为“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本书根据这些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将其分为“文学地理学科学建设”、“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与“作家作品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等四个部分。
铀储层是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目标层/铀矿化层。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铀储层空间定位、铀储层成因解释、铀储层结构特征、铀储层品质评价,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的铀成矿机理等。其特色在于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实例部析,系统总结了铀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同时应用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对铀储层及相关地质结构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 本书可供从事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铀储层是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目标层/铀矿化层。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铀储层空间定位、铀储层成因解释、铀储层结构特征、铀储层品质评价,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的铀成矿机理等。其特色在于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实例部析,系统总结了铀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同时应用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对铀储层及相关地质结构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 本书可供从事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1987年出版的《风沙地貌学》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共分四篇:篇,风沙运动物理,从微观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风沙流中单个颗粒的运动状态,研究颗粒起跳的机理及其在空中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颗粒浓度和输沙通量等物理量的分布,单宽输沙率的大小及动力学过程等。第二篇,风成地貌,阐述了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演变过程及其分布规律;风成沙的结构与构造特征;沙漠的成因、发育模式与年龄;世界主要沙漠的变动历史和中国沙漠的演变模式;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态势等。第三篇,风(治)沙工程,全面介绍了风(治)沙工程的分类、作用原理与设计原则,各类风(治)沙工程的防护效益及应用条件。第四篇,风沙地貌研究方法,详细地介绍了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风沙运动和风(治)沙工程的研究,以及风洞模拟实验和数学模拟方法。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循环观测及过程研究中的定量遥感监测和信息提取方法,涵盖了遥感数据处理、地表参数定量遥感反演、土地覆盖遥感分类、陆地净初级生产力定量遥感、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等与碳循环遥感监测技术相关的多方面内容。 本书可供遥感、生态、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尽量客观地反映近30年来外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及其原因,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假说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书后半部附有大量的构造变形、变位的原始数据和有关的参考文献,以备查考。 本书是一本供研究生使用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