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李加林、王杰编著的《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通过对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提出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体系,并对浙江主要海洋文化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对促进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保护具有的参考价值。另外,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对探索延续与拓展地域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探寻发掘提升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品位的新方法、丰富文化景观的理论体系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的开拓意义。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度教学团队)十几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层环境为主线,阐述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特征,分析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机制以及地貌发育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介绍了对地球表层环境评估、规划、管理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从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运用有机粘土化学观点,探讨了泥质烃源岩中粘土结合有机质与有机质富集层形成机制的差异。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与粘土相互共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地质体。粘土吸附的可溶有机质,聚集在粘土矿物的表面和层间,形成有机质粘土复合体,在烃源岩中有机质呈分散状分布。有机质间的聚集及有机碎屑的堆积,形成了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富集层。通过这两种富集方式形成的烃源岩,都是有效烃源岩,在油气勘探中都不容忽视。 本书可供石油地质学、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土壤学、海洋地质学和环境保护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前,我国矿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有老矿山基地的已探明储量日趋枯竭;新发现的矿床和接 替资源又越来越少;加之新矿床的发现和勘探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新建矿山不多, 一些大型矿山又面临关闭。 本书首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矿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危机,随后用三篇二十五章的篇幅系统分析了我国矿山的找矿潜力;全面总结了找矿勘查的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在矿山找矿勘探中所应用的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和勘探技术,具体包括:构造地球化学技术、伪多频激电技术、近矿充电激电技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和高频大地电磁(EH-4)测深技术、地电化学提取技术、瞬变电磁技术、y能谱技术等,并把上述新方法与新技术具体应用到安徽铜陵地区和云南个旧地区的实际勘探当中,对实验区的深边部隐伏矿体定位
本书扼要地介绍了地质工程学基础理论——地质控制论的基本内容,较详细地论述了地质工程基本理论(地质构造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土体结构控制论、地质环境因素控制论),并扼要地论述了地质工程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理论,这是地质工程学的地质基础。书中还举例阐述了各类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原理和方法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工程师再教育的教材和参考书,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学位课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着重介绍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以及在能源资源预测及勘查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沉积盆地的研究现状与基本概念、盆地形成机制和基本动力学类型、层序地层分析、沉积体系分析、盆地的热历史与有机质转化、盆地流体系统与油气运移、盆地形成演化与板块构造和深部过程、盆地模拟、盆地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和编图、盆地分析在能源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本书的特点是偏重于基础并力求反映外本领域的新进展,是在作者们长期从事本领域教学及科研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从事矿产普查勘探的研究生及高年级大学生阅读和学习。同时也适合于这些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六章。章回顾和总结了外研究进展,阐明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阐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分析了长江江苏段的河型,现代河床边界条件、特征等;第三章根据数百个钻孔资料,建立了长江江苏段的7个长江古河槽横断面,通过对断面的分析,概括了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江苏段古河道的特征,对近两千年以来长江江苏各河段的河道演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根据南京长江大桥、三桥附近的长江古河槽断面及相应的河床相沉积物的颗粒级配,选用沙莫夫公式、河海大学公式等,计算了长江末次盛冰期、晚冰期、全新世中期时的泥沙起动流速,根据流量速一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上述三个时期的古流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第五章依据建立的长江下游河道DEM,用ArcGIS9等技术,对长江江苏段现代河床冲淤进行了分析
本书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其主旨是对河流健康生命及其价值和权利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河流伦理”体系。内容包括河流伦理的基本内涵、河流的价值、将道德共同体扩大到河流的必要性、河流的生存与健康权利、建构河流伦理应确立的原则,以及人对河流的责任与义务等,并对河流政策中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河流评价机制中的伦理尺度以及河流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可作为理论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水务工作者的一般读物,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机械工程基础(第3版)》围绕机械取材,将工科机械类多门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贯通融合,向读者系统介绍了机械的静力分析、承载能力、运动分析、动力分析、传动形式、联接方法以及动应力计算等相关内容,结合典型机构和典型零件介绍了机械设计的一般思路和具体方法。侧重于涉及机械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述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介绍。 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都配有量的例题和复习题,并附有答案。在部分章节中,结合一些工程事例、运动项目或自然现象,以“开动脑筋”向读者提问,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发挥。附录中给出了机械零件常用材料以及钢材的常用热处理方法介绍等。 《机械工程基础(第3版)》作为工科高等院校电气类、经济管理类,以及近机械类、非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全国高等
《海洋油气集输工程/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主要讲述海上油气采集、油气水处理、储存、外输、天然气液化、轻烃回收、注水、注气、浮式生产储油外输油轮、水下生产系统、流动保障、环境保护和溢油回收等各个环节的理论、工艺、技术与装备等内容,是为适应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编写的,是海洋油气工程及油气储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教材之一。 《海洋油气集输工程/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除作为石油高等学校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的教材外,也可供从事油气储运、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广大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看成一个“班级”,那这事儿就好理解了!西藏是美术
西安可寄托怀古情思。青砖连绵的城墙,将人迅速拉进沧桑的氛围。古城中心,檐角飞扬的钟楼上空,燕子盘旋飞翔,夕阳正好时,华灯已初放。走在斑驳日光下的坊巷,说不定,恍惚间就看到了旧时的长安城。西安也可点燃味蕾。回坊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的餐馆依旧可见从前的大碗,时髦的陕菜餐厅则不断涌出新创意…… 本书是一本介绍西安的旅游指南。
《地球系统(第3版)》与传统的地球科学教科书相比,不仅对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固体地球、大气、海洋)进行了介绍,还讲述了各圈层之间以及它们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课本的内容)。《地球系统(第3版)》的章,全球变化,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概述——观测数据让我们确信全球环境问题的存在,而地球历史上的事件反映出地球系统如何对压力作出响应。《地球系统(第3版)》其余的篇幅由三个部分构成。第2-9章主要探讨地球是如何“运转”的。这部分讲述了气候、海洋、大气环流以及元素再循环是活跃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所有这些过程中,生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0-14章带领读者重温地球的历史,重点强调了对未来具有警示作用的地球事件。5-19章关注的是地球系统的未来,提出了现代全球变化的问题,并结合前面两部分内容,
在我国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共同实施的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的支持下,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启动了“衡水湖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示范项目”,我们承担了其中的一个子项目“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的目标是为保护区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监测长江水对当地生物群落的影响奠定基础。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研究所、北京动物园和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先后在保护区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参照衡水湖原有的有关调查资料,编写成《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书旨在为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湿地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