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开关电源设计的入门者、初学者而撰写,主要讲述了反激式开关电源原理;主要元器件工作状态、选择依据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UC3842为控制电路的原始设计方案;应用UC3842的反激式开关电源基础调试详解;通过商品电源锻炼反激式开关电源的完整调试;应用UC3842设计12V/5A反激式开关电源设计详解;TOPSwitch工作原理与特性分析;应用TOPSwitch设计实例详解等。这些内容均为作者原创。
《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以工业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相异步电机为对象,深入介绍了无速度传感器和高性能控制技术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对异步电机的各种高性能闭环控制策略和速度磁链估计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实验验证,包括电机参数自整定、直接矢量控制、间接矢量控制、定子磁场定向控制、直接转矩控制、间接转矩控制、开环速度磁链估计和速度自适应磁链观测器等。《异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控制技术》中不仅包括理论分析,还给出了详细的仿真建模和两电平、三电平逆变器平台上的实验结果,方便读者对控制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
SIMATIC S7 1500自动化是在SIMATIC S7 300/400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的,通过集成大量的新功能和新特性,SIMATIC S7 1500自动化具有卓越的性能和出色的可用性。借助于西门子新一代框架结构的TIA博途软件,可在同一开发环境下组态开发可编程序控制器、人机界面和驱动等。统一的数据库使各个之间轻松、快速地进行互连互通,真正达到了控制的全集成自动化。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在TIA博途V13 SP1环境下如何组态和使用SIMATIC S7 1500的PROFINET/PROFIBUS通信、编程、Web服务器、PID控制、轨迹追踪等功能,不但适合新手的快速入门,而且可供具有STEP7 V5 X和SIMATIC S7 300/400使用经验的工程师借鉴和参考,也可以用作大专院校相关师生的培训资料。随书带中带有TIA博途V13 SP1演示版安装软件,可用于学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在中还带了SIMATIC S7 1500功能和亮点使用的视频文件,便于读者
《清华大学学术专著:配电线路雷电防护》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内容包括:雷电参数、配电系统的雷电过电压、雷电感应过电压数值计算方法,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的特征;从改善配电线路的雷电耐受绝缘特性、安装配电线路的导弧及熄弧装置、配电线路架空地线及避雷器、改善接地性能等方面改善配电线路的防雷性能;由10kV配电线路侵入建筑物内220V电源线的感应过电压及防护措施等。
本书是一本实用且有理论深度的振动技术专业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机组振动测试及振动评价规范、振动故障诊断思维方法、故障诊断技术、转子和轴系平衡技术及经验,以及振动事故分析方法及经验。其中不少内容是次发表,有些内容在外尚属首次提出,例如,扭矩冲击产生的巨大的平衡和不平衡惯性力,造成机组破坏的机理等。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基础与应用》由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组织下属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专业工程师、运行人员,历时一年完成,凝聚着广大生产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基础与应用》除另有说明,都是以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组织下属垃圾焚烧发电厂设备和系统为描述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结构、技术参数等。内容主要包括焚烧线及余热锅炉、汽轮机、电气、热控、化学各专业的设备原理、系统参数等。
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是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系统接入电网的必要条件,该条件对保障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健康并网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书以低电压穿越导则的背景、内容和发展趋势为基础,重点以风力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例,从单台设备和发电场两个层面,分别对直接耦合型、半耦合型和非耦合型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难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对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测试流程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电工电能新技术应用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基础与应用》由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组织下属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专业工程师、运行人员,历时一年完成,凝聚着广大生产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基础与应用》除另有说明,都是以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组织下属垃圾焚烧发电厂设备和系统为描述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结构、技术参数等。内容主要包括焚烧线及余热锅炉、汽轮机、电气、热控、化学各专业的设备原理、系统参数等。
李景禄编写的《配电网防雷技术》介绍了配电网结构特点,中性点接地方式,讨论了影响配电网的雷电过电压及其危害,讨论了配电网防雷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配电网防雷技术与方法。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三十年来在配电网防雷上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介绍了作者及其科研团队在配电网防雷上开发研制的防雷成果和防雷技术;讨论了配电网防雷的计算与试验技术。 《配电网防雷技术》在保持学术价值的同时强调其通俗性、易读性、实用性和为现场服务、为生产服务的特点。《配电网防雷技术》结合大量的配电网雷害事故案例和防雷工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理论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给出配电网防雷技术方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配电网防雷的理论问题。 《配电网防雷技术》可供从事配电网防雷专业的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