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是黄河下游水量平衡研究专著。全书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采用实测水量资料精度评价、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河道水面面积与各种土地利用信息、引水量测验精度评价及引水量修正、未控引水及滩区用水调查评价、河道蒸散发耗水量试验研究、河道渗漏耗水量试验研究等技术手段,对黄河下游河段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并进行水量平衡差值时空变化分析。 《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可供黄河下游水量调度、水资源规划、研究、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全书由李红良、李晓宇负责统稿。
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从历史文献中爬梳史料,扼要叙述我国以传说中大禹治水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事业发展概况。作者将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分为六个时期:(1)初步发展期,(2)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发展期,(3)向江淮流域发展期,(4)北方水利盛衰起伏,南方持续发展期,(5)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期,(6)全国水利从普遍开展到衰落期。每一时期又系防洪治河、农田水利、航运工程三大部分,其余如海圹、海堤、城市水利、水力利用、提水工具、治水人物与文献等亦多有涉及,读后可对我国四千年来的水利发展史获得一个系统清晰的概念。 本书比较注意工程之兴废,似工程技术史而又不完全是;稍有及政治经济与水利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从经济发展看的水利史,仅能为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提供资料而已
该书通过丰富的典型事例,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大量可靠、科学的祖国水利历史知识。全书共分六篇,分别为: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匹夫”有责;注重管理,有章可循;总结经验,科学治水;灾祸频仍,警钟长鸣。该书突出发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思想,在立意和体裁是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体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从事水利工作者以及想要了解中国水利史的人士。 本书从中国丰富浩瀚的古代故事中精选可资借鉴的一内容,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立意新颖,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启迪性强,不仅是一本精简的水利史鉴,也是一本的科普读物,很受欢迎。
历史时期钱塘江一系列的水利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陈雄编著的《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水利发展的特点、主要水利工程,分析和总结了其历史的经验。《钱塘江历史水利研究》表明钱塘江流域具有悠久的水利开发治理的历史,隋唐时期以前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隋唐时期整个流域开发治理步伐有所加快;宋元时期上中游引水和蓄水工程数量大增;明清时期海塘结构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在萧绍平原形成了统一的排灌系统。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它曾经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又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为了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进行了持久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治河的科学技术,兴修了众多的灌溉工程,开凿了驰名中外的大运河,取得了丰富的治河经验,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著名治河人物。虽然于由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前人并未能扭转黄河危害的历史,但他们在治河上的业绩,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根治和开发黄河,让黄河水利资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历代人民治黄的经验教训,把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
本书以基于知识的现代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知识、知识工程与创新的关系,论述了知识工程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知识管理和传统的知识工程(专家系统)的基本要义,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适合于制造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现代知识工程,阐述了知识工程的定义、意义、内涵、实施方法学、实施案例等。本书具有理论创新、知识工程软件创新、案例新颖、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本书面向所有“知识工作者”——对技术创新、知识工程和知识管理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企业高层领导、普通职员),咨询人员,教师,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等,也适用于一般的读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