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系《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注浆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工法原理、施工材料与设备、施工工艺及流程、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我国目前注浆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水资源堤防工程者直接应用,并为从事土木建筑、交通洪航、铁路桥隧、围海造陆、地基处理以及中职、中国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有益借鉴。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密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和舟楫之利,但也需进行防灾兴利的治理。在治河工程中,丁坝是应用广泛的水工建筑物;在交通建设、河滩围垦和海涂工程中,丁坝也是常用的建筑物之一。所有这些工程的设计都离不开水力学的计算,丁坝水力学由此应运而生。 本书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丁坝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后的水流流态、流速变化、回流区长度以及由于水流改变引起的长河段的冲刷深度和局部冲刷深度;同时还介绍了用于预测丁坝作用效果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的处理方法。本书为编著者多年来有关丁坝水力学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融入才当今外丁坝水力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可供教学和研究参考。
《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工程测绘和勘探、室内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等手段,系统开展“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对高速短程滑坡失稳机理、堵江机制及可能的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探索与实践,黄河治理取得了的成就。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目前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重大问题。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黄河治理的形势与任务,应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治河体系的建设。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目结构为地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及下游河道概况、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特性、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和河床冲淤演变主要规律、黄河下游纵横面高速规律及其与水沙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高速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冲淤演变影响的分析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及黄河泥沙调控和利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郭索彦主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务 》系统总结了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践 成果,介绍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分析了监测 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生产建设项目水 土流失及其防治特征,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依据、 布局与工作流程,主要监测指标与采集方法,重点对 象监测,监测费用测算,监测数据与成果管理等。 本书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具有较强的指 导意义,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水土保持、生态环 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单位以及水土保持、环境 保护等行业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 研究院所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参考用书。
防洪工程经济评价通常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结合财务状况分析对防洪工程进行评估,并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增量内部经济收益率等作为防工程的经济评价指标。 本书是一部关于防洪工程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洪灾损失与防洪工程建设、防洪标准、洪灾经济损失评估、防洪工程经济评价等,适合防洪相关人员参考学习。
当前我国首调和固定调教学模式兼容的教学理念,在内容和进度编排上既根据视唱的特点和规律,也遵循一般视唱教材编写的规律;除包含视唱练习外,还与系统的听觉训练相配合,并结合相应的键盘练习和即兴伴奏训练,达到提高全面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之目的。本教材既可用作钢琴即兴伴奏课、视唱练耳课的主要教材,也可以作为钢琴集体课的辅助教材;既适用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也适用于业余音乐爱好者。
堤防工程建设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工作。说其古老,是因为堤防工程建设已有几百甚至上午年的历史;说其年轻,是因为只有到了近数十年人们才开始对它的勘察、设计施工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总结。本书就是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堤防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工程实践,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的系统总结。本书内容包括堤防概况、堤防的勘察方法、堤防一般工程地质条件、堤防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堤防及堤基险情及隐患的处理措施、堤防施工、堤防的检测与监测技术等内容。本书的目的就是在工程技术人员勘察与施工的过程中,一书在手,能基本了解掌握堤防工程地质工作全过程。因此,此书是实际工程中地质技术人员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同时此书对大专院校学生和有关技术书人员
《治淮那些事儿》从淮河的地理、水文、气象讲起,探讨了淮河水旱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治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黄河夺淮以后的治理历史作了详细叙述,对历代治淮方略的得失进行了讨论,重点对清末以来的治淮政治关系进行了解读,从水利与政治关系的维度对中国政治作了透视,是我们理解大一统政治格局何以形成的另类思考。
本书是继《西峰水保站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成果汇编第三集(1986-1988年)》之后的又一次成果汇编。全书对1989-2003年期间西峰水保站科技人员在省级上科技刊物上公开发表及参加大型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以及由西峰水保站承担完南的科技成果进行了整编,筛选出论文136篇(其中综合论述7篇,水土流失规律及水土保持效益研究42篇,农林牧草措施61篇,水资源利用与沟道工程措施17篇,其他9篇),科技成果17项,正式结集出版。在编辑过程中,编者力求保持论文获奖或发表时的原貌,仅对其中的疏漏之处进行了必要的订正。 西峰水保站进行第四期成果汇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科技交流,促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为“三条黄河”建设尤其是“模型黄土高原”建设服务,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做出贡献。
本检修定额编制以检修工程项目外包为基础,以C级检修的标准项目作为编制内容。在综合考虑主要抽水蓄能电站系统和设备特点的基础上,划分并构建由典型配置分系统或主要部件构成的抽水蓄能电站典型大系统,以单一设备/子系统作为定额编制对象,并以该对象的检修标准项目作为人工工时,材料,备品备件,机械、特殊工器具,试验等内容的编制基础。根据行业导则和电站设备实际检修情况,将电站电力生产设备分为单元机组部分和公用部分两大类。 本书为单元机组部分。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由郭东明、霍延照、郭清、孙玉华等所著,本书主要介绍了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干旱及干旱灾害、与干旱管理相关的国 际理念与方法、干旱的脆弱性分析与管理策略制定、干旱等级指标体系的建立、水资源模型及干旱缺水量的计算与预测、干旱管理的行动措施和触 发点、干旱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行政程序设计、干旱管理规划(预案)的编制和长期水资源管理中的干旱管理等内容。 《干旱管理方法研究》可供从事抗旱、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使用,也可供从事水利、水文、气象、农业减灾、水环境保护、 供水等行业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借鉴。
本书通过国内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典型城区河道生态综合整治规划与工程设计》总结了中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的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法,并以典型城区河道为研究对象,完整地阐述了流域综合整治及河道生态修复的规划设计过程。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着重介绍了河道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的理论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典型流域生态综合整治规划的思路、方法及相关的水文水利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生态景观修复与建设规划;第三部分在规划的基础上,分节就典型河道修复工程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湿地工程设计、水工设计以及景观工程设计;第四部分介绍了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与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