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河流生态修复》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借鉴和应用了国际上生态修复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既具理论系统性,又具技术实用性,可供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园林、地理和国土规划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
《河流生态修复》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借鉴和应用了国际上生态修复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既具理论系统性,又具技术实用性,可供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园林、地理和国土规划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
《珠江河口治理研究文献指引》主要收录了1949—2014年间珠江河口有关治理开发研究的文献目录,主要分四部分:1949—1979年、1980—2000年、2001—2014年以及附录。各章分别简述了阶段治理规划及实施概况,按河床演变、泥沙运动、河流模拟、水环境、遥感技术、治理开发等进行分类,以文献刊印时间为序编列文献目录。在附录中,编列了部分民国时期相关文献目录,并简述秦汉至1949年间珠江河口有关治理开发状况。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及下游河道概况、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特性、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和河床冲淤演变主要规律、黄河下游纵横面高速规律及其与水沙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高速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冲淤演变影响的分析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及黄河泥沙调控和利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通过国内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本书通过国内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全书共分为10章。章为绪论,简要介绍项目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外山洪监测与预警预测技术研究进展。第2章介绍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的技术原则和技术指标。第3章介绍山洪预警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应用实例。第4章介绍降水空间分布和流域蒸散发估算技术-第5章介绍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数字流域技术。第6章介绍以水文学理沦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建立了以XIN3GRID为基础的山洪预报模型。第7章介绍了基于水文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建立了基于CBHM的山洪预报模型。第8章介绍基于地貌单位线的山洪经验预报方法及其应用成果。第9章介绍中小河流山洪预警预报原型系统的结构、功能、接口、数据库以及关键技术。0章总结了项目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有关建议。 本书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土地
《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工程测绘和勘探、室内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等手段,系统开展“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对高速短程滑坡失稳机理、堵江机制及可能的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目结构为地
黄河古时被称为“四读”之宗,百河之首。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黄河流经世界上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年复一年输移至下游河道,使之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泛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因此也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治理黄河,历来是一件安邦定国的大事。历代先民们为治理黄河水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河经验,创造了许多治河技术,涌现了贾让、王景、潘季驯等一代治河先驱。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这些都未变洪水肆虐,决口改繁的局面。 为了编史续志,知古鉴今,黄河志总编辑室对《黄河大事记》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增补了20世纪90年黄河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编成这部新的《黄河大事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它一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密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和舟楫之利,但也需进行防灾兴利的治理。在治河工程中,丁坝是应用广泛的水工建筑物;在交通建设、河滩围垦和海涂工程中,丁坝也是常用的建筑物之一。所有这些工程的设计都离不开水力学的计算,丁坝水力学由此应运而生。 本书首次较系统地介绍了丁坝与水流的相互作用后的水流流态、流速变化、回流区长度以及由于水流改变引起的长河段的冲刷深度和局部冲刷深度;同时还介绍了用于预测丁坝作用效果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的处理方法。本书为编著者多年来有关丁坝水力学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也融入才当今外丁坝水力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可供教学和研究参考。
本书在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河涌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外主要国家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或重新自然化的思想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善河涌综合整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水系概况及河涌数量调查;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目标、标准和评估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及评价;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典型案例;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与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的计算方法;结论及建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草稿)。 本书可供水利、生态、环境及相关行业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