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组织编写。全书共三个部分,部分是《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交安监发〔2014〕266号)的全文;第二部分是《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及其条文说明;第三部分是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案例。本书是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制订完善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参考工具书,可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参建单位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高久平的《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实用手册》主要介绍公路施工试验检测的内容与方法。全书分3篇:工地试验室建设与管理、工程材料试验、施工质量检测。篇介绍了工地试验室的组织机构、资质要求、工作内容以及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第二、第三篇以现行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为依据,从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试验检测现状出发,注重实用,全面地介绍了公路工程建筑材料、工程实体有关的质量标准、试验检测方法。《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实用手册》可供从事公路建设、施工、监理、检测以及质量监督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参加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的备考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公路工程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上岗指南丛书·公路安全员上岗指南:不可不知的500个关键细节》针对公路工程安全员的工作特点,根据公路工程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紧扣“上岗指南”的编写理念,适时对公路工程安全管理的关键细节进行归纳总结,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公路工程安全员的基本素质、工作职责及工作技能。《公路工程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上岗指南丛书·公路安全员上岗指南:不可不知的500个关键细节》主要内容包括公路工程安全管理概述、公路工程施工前期安全控制、路基工程安全施工技术、路面工程安全施工技术、桥涵工程安全施工技术、隧道工程安全施工技术、公路养护安全作业、公路施工事故急救、公路工程文明施工与安全防护等。 《公路工程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上岗指南丛书·公路安全员上岗指南:不可不知的500个关键细节》编写语言通俗易懂,
本书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与公路工程行业相关设计规范的对照手册。书中逐条列出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的条文,及与之对应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其他相关规范的具体条文内容,使新旧技术标准与相关规范融为一体且形成相互对照的关系。读者使用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技术标准条文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学好、用好技术标准,而且省时省力。本书可供相关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等学习参考。
《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1号)自发布实施以来,对我国公路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理念的不断深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原编制办法和估算指标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为此,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2009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厅公路字[2009]190号)要求,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负责《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及《公路工程估算指标》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得到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交通)工程定额(造价管理)站的大力支持。编制组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估算指标中各项费用组成、费用计算方法、指标子目划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次对原规程共修订43项,增补13项,删除2项。主要修订内容有: (1)修改完善了部分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方法与步骤等。 (2)在沥青混合料理论相对密度测定方法中,取消了真空度标准,统一采用负压标准,同时对试验步骤中的细节进行了修汀。 (3)对沥青混合料试件密度的测定方法、体积参数计算方法进行了补充完善;同时对沥青混合料试件的保存条件提出了要求。 (4)增补了沥青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弯曲梁流变仪法)。 (5)增补了沥青流变性质试验(动态剪切流变仪法)。 (6)增补丁沥青断裂性能试验(直接拉伸法)。 (7)增补了压力老化容器加速沥青老化试验。 (8)增补了乳化沥青与水混合稳定性试验。 (9)增补了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含量试验(燃烧炉法)。 (10)增补了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件制作方法(SGC方法)。 (11)增补了沥青混合料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首先介绍了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相关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以及分类情况,分析了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危险、有害因素,简要介绍了主要评价方法。然后系统地按照安全评价的程序,从前期准备开始,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选用典型路段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在评价时给出评价对象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最后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建议,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适用性,可供高速公路建设、施工、监理等相关工作人员借鉴和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
《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1号)自发布实施以来,对我国公路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理念的不断深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原编制办法和估算指标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为此,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2009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厅公路字[2009]190号)要求,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负责《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及《公路工程估算指标》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得到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路(交通)工程定额(造价管理)站的大力支持。编制组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估算指标中各项费用组成、费用计算方法、指标子目划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书为《公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培训教材》之一。材料管理是公路施工企业重要管理任务之一,本书从材料管理的实用技能出发,对公路施工的常用物资作了简要介绍,对公路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从成本效益的观念上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公路施工企业从计划采购到消耗核算、统计分析的物资流通全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本教材主要供公路施工企业现场技术人员培训之用,也可作为交通职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教材,并适合公路施工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7年第33号文颁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 B06-01-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 B06-02-2007)等相配套,针对新修订的《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中的总说明、各章节说明的条文进行通条解释,重点帮助新定额使用者理解条文和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本书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对公路边坡的防护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理论,在重点研究边坡变形及相应破坏机理基础上推出了稳定性分析的典型计算式及基于高速公路特征的边坡稳定性评估程序;对边坡推力及软岩边坡中的温度效应算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2)坡体加固技术,以有限元数值模拟为试验工具,揭示了锚杆不同锚固长度对边坡力学性能的影响和锚索的力学计算方法;分类研究了挡土墙、加筋挡土墙、柱板式锚定板挡土墙的力学分析方法及工程特点。(3)边坡坡面防护,在无机护土技术上,研究了土工合成材料生态防护、喷浆防护、砌石防护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施工技术;在生态防护上,分别对客土喷播、植生带绿化、液力喷播和土工合成材料网植草等方法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最后研究了工程与植被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技
《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理论与实践》从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对我国实施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展开分析。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特许经营概述、外特许经营实践、高速公路实施特许经营的理论基础、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法理分析、高速公路特许经营制度框架、特许经营高速公路项目的合理回报、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运营监管、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退出管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保障措施。 本书可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管理制度,有关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开展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亦为广大特许经营研究学者提供了研究交流材料。
本书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为依据,按照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流程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项目经理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施工过程组织、网络计划技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劳动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设备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材料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环境保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档案管理、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竣(交)工验收等内容。全书根据内容配有实际案例,便于读者在实际中使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公路工程项目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道桥专业教材及成人教育培训用书。
本手册共分二十章,内容 包括公路施工测量的基础知识、水准仪、经纬仪、经纬仪、平板仪、罗盘仪、陀螺经纬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构造、操作、使用及检验校正;距离测量;方位角的测定;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导线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施工放样的基本方法;公路路线施工测量;桥涵施工测量;隧道施工测量及GPS卫星定位测量。 本手册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性强。可供公路施工测量人员使用,亦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