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山西古典艺术和建筑之美 山西拥有500多处、数量居中国之冠的国保单位,不论是在熙攘城市中狭隘的小巷里,还是在郊外恢宏的殿宇中,无论是在塞外高坡寂寥的千年古刹里,还是在汾河边上风情依旧的古镇中,能有机会瞻仰一座座古建筑,仔细欣赏每一尊塑像的细腻,品味每一幅壁画的含义,追溯其所呈现的精彩历史,寻觅古人朴素的信仰脉络,都是一件十分有趣而幸福的事情。 跟着《国宝之旅山西》游山西 《黑神话 悟空》带火了山西,也带来了迷茫:去山西看什么?当你怀揣着好奇踏上这片土地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民俗所构成的一段段妩媚故事,犹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慢慢地铺展开来:曲沃晋国博物馆里精妙的战车、青铜器,带你穿越遥远的历史;大同云冈石窟中空前绝后的精美雕刻,让你心旷神怡;五台山佛光寺里恢宏的大跨度唐代
很多摄影类图书都在分析那些好看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但对于刚拿起相机,或者还处于随手拍阶段的摄友而言,那些佳作大片与他们的距离是很遥远的。想要快速拍出好看的照片,要善于分析自己所拍照片与佳作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这样学习效率往往事半而功倍。 好看的照片各有各的好,但不好看的照片问题往往都是出在特定的几个方面。所以,本书换了一种思路,专门从7 大摄影题材中挑选了123 张比较典型的、有问题的示例照片,逐一分析它们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后还附上与示例照片风格相近的同类照片中拍得较好的照片作为对照,让各位摄友更直观地了解示例照片的问题到底都是出在哪里,以及在避免这些问题后,又能拍出什么效果的照片。 将这123 张问题照片的分析全部看过一遍之后,也许你不能直接拍出大片佳作,但一定可以跨越
英国DK出版社的经典摄影普及图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梳理了世界摄影史。作者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结合摄影科技和技术的演变,讨论了其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详细解读了著名摄影师及其作品,书写了一部立体生动的视觉摄影史。本书一共分为8个章节,从19世纪20年代摄影术发明之初起,每20年至30年为一个时间阶段,详细地介绍了世界摄影发展史。
作者倾注了十数年时光,寻觅拍摄石窟造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用影像记录华夏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古代佛窟。镜头所触及的,不仅是珍贵的国宝佛窟,还有自古生活在佛窟周围的芸芸众生。岁月留痕,众生的情感、生活与庄严、神秘的佛像似乎都融合在一起,超脱尘世的佛、菩萨也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The author spent more than ten years, looking for and photographing grottoes, footprints all over China, recording almost all the ancient buddhist grottoes in China with images. The camera shoots not only the buddhist grottoes, which are precious national treasures, but also the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grottoes since ancient times.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the feelings and lives of all living beings seem to merge with the solemn and mysterious Buddha statues.
本书为著名摄影艺术家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的植物摄影作品集,由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档案馆(Karl Blossfeldt Archive)的收藏家和创始人安 维尔德和于尔根 维尔德(Ann and J rgen Wilde)编辑并整理,收录了布洛斯菲尔德的70幅经典植物肖像作品,并由德国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 屈斯特撰写植物学注解。 卡尔 布洛斯菲尔德以客观手法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进行拍摄,既精准地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丰富的细节,也将那些平凡的植物抽象为艺术的形态,以金属般的雕塑结构融合超现实理念开创了现代艺术和摄影的新形式,是自然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植物学家汉斯约尔格 屈斯特撰写的植物学注解简洁生动,将布洛斯菲尔德的拍摄手法、物种的辨识特征及自然历史与欧洲的景观历史串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了解到植物学知识,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摄影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爆炸式的关注。作为这一浪潮的阶段性成果,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于1974年举行 新日本摄影 展,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于1979年举行 日本:自画像 。从土门拳、植田正治、细江英公等前辈,到彼时堪称新一代的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深濑昌久都成为世*级的创作者。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股属于东方同时也属于现代的浪潮,仍影响着摄影这门艺术的美学探索。2010年,权威杂志《英国摄影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举办 过去二十五年摄影集 评选,深濑昌久的《鸦》力压各路名作获得。 本书为深濑昌久贴身助手、摄影家濑户正人撰写的追忆散文。出生于北海道一家照相馆的深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举办个展,先后出版了《游戏》《洋子》《父亲的记忆》《家族》等摄影集,不断探索 私摄影 的边界。1992年的
街头摄影现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同时它在摄影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门类。如何在街头这一独特空间中捕捉到生动的影像,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是《街头摄影的秘密》要解决的问题。 《街头摄影的秘密》共6章,每章都配有生动的案例图片,以及图片的拍摄讲解、点评分析等内容。为了增加读者对街头摄影的理解,《街头摄影的秘密》还设计了 大师说 经验之谈 、重要概念的延伸阅读等版块,让全书的知识结构更加立体、完整。第1章讲解了街头摄影的定义、历史和特征等重要知识;第2章讲解了胶片相机、数码相机、手机、附件等重要内容;第3章细致讲解了观察五则、八大构图法则、八项构图技法等重要知识;第4章讲解了关键的阴影、光位效果等重要知识;第5章分别讲解了旅拍的心情、火车、自驾、公交大巴车、地铁、步行等旅拍内容;第6章分别
《长城形态图志》是一部深度探索长城的摄影集。作者父子二人将过去几十年实地考察研究长城的丰富积累归纳整理,分别介绍了长城的墙、门、墩、台、楼、垛孔、石刻、砖雕等部分,呈现了各种大众较少关注的长城形态与细节之美。 本书角度新颖,内容丰富,近1800幅精心挑选的照片,辅以详尽的专业知识解读,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朝代背景下长城所呈现的多样形态与建筑风格,为游览长城、发现长城、研究长城开辟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书中照片不仅囊括了长城的主要地段,还特别收录了长城鲜为人知的隐秘角落,忠实记录了长城面貌的同时,也直白呈现了它们饱经风霜后的状态,愿有更多心灵被触动,目光聚焦于长城的保护,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 玛洛塔的*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书针对目前无人机使用者在学习及应用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多方位讲解了无人机的使用入门、操作技巧、安全监管、飞行须知、规范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航拍无人机、无人机的选购、拍摄参数及功能的介绍、航拍构图、景别运用、运镜手法及表达含义、航拍实战分析、常用航拍剪辑思路和技法、常用航拍调色流程及技法等。 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无人机用户、航拍爱好者、影视及新闻行业的航拍工作者等阅读学习,同时也可用作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刘小东的禀赋 他不知道,也不必知道自己的禀赋 是如动物般观看世界。动物的目光,无明、无辜、无情、无差别,不存意见,不附带所谓文化。他永是在看,亦如动物般敏于被看。在本次展示的影像中,这位拍摄者像条狗似的 也许是只兔子,刘小东属兔 瞪着他的亲友,他描绘的男女,他眼前的猪、狗、马、驴(老天爷!瞧他血脉愤张地描绘猪狗,悯其情而同其心,简直将畜生当做人),他以同样的目光看着他所抵达的各地风物,各国景观,直到京城的 两会 会场,还有漫天雾霾。 陈丹青 本书精选刘小东三十余年来拍摄的照片两百余幅,这些图片有很多直接成为他经典画作的原型,与油画作品相比,摄影作品更加随意、原始而直接。所有照片依三条线索编辑而成,一是刘小东的家人和朋友,从与喻红的相恋,到刘娃的出生,再到父亲的去世,亲情和友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的是包括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余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他们之中既有像阿杰这样的以纯粹记录都市全部细节为己任的摄影家;也有像桑德这样的通过为都市中人造像来聚焦都市生活形态的摄影家,既有像克莱因这样的以都市为自己的感情宣泄对象而在与都市的对抗中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摄影家,也有像荒木经惟这样只把都市看成是一个欲望发生装置而始终在以摄影与之调情的摄影家。通过对这些观念、手法、风格各异的摄影家的了解,我希望读者能够发现,原来摄影是一种与活生生的现实有着如此亲和力的媒介;原来摄影是一种具有如此丰富表现力的视觉手段,而从此能够经常地将摄影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思考,就像这本书把摄影与20世纪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展示一样,从而获得对摄影这个 20世纪的媒介 的全新
本书是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周年的精选作品集,是《生命之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0年精选》的五周年官方改版,既是为了纪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举办55周年,也是为了献给野生生物摄影事业,更是中国野生生物摄影师在这项国际大赛上的见证。从*台手持相机的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的彩色革命,再到90年代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本书回溯了野生生物摄影的发展历史和摄影年赛的历史,并通过甄选各个时期伟大的自然生态摄影作品,展示了野生生物摄影作品高超的创作技巧、令人惊叹的美学风格和创意拓展,以及其现实意义,同时反映出野生生物摄影技术的巨大发展,和人们观察、理解自然的不同方式。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文明起源于农耕,巨大都市运行时需要的物资、土地、劳动力也有很多来源农村。农民与我们保持着某种极度遥远却又无限迫近的关系。当下,我们即便不直接从那里来,生活也与之盘根错节地勾连在一起。2020年,著名人像摄影师逄小威历时10个月,走遍31个省,到达了当时所能走到的中国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古城村镇,拍摄了全部56个民族的1000多位农民肖像,并精选300余幅集结成册,并收录数篇农民访谈,呈现其真实的状态与生活。书中人物来自农、林、牧、副、渔五大领域,全面呈现了此时此地的 大农业 面貌,这些肖像不仅展示人物的面孔,还通过丰富的画面信息传达了人物与服饰、环境、动物、工具、家族、地域的深刻关系。农民的背后,是一条绵延至千百年前,却又支撑着当代生活的厚重线索。
本书收录了罗伯特 卡帕、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马克 吕布、布鲁诺 巴贝、史蒂夫 麦柯里等摄影大师的100余幅代表作。这是一本通过历史中小人物的照片和故事从侧面反映中国变迁的摄影故事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沧桑巨变,很多人都会觉得历史是大人物的局,但是真实的历史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是每一个人的收获与坎坷。这个时代是中国的大时代,也是每一个普普通通中国人的大时代。摄影大师给你带来100余张历史中的面孔,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与生活。
《澳门影像志》从中外知名摄影师作品、大学档案馆、博物馆、收藏家的海量照片中,汇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见证澳门历史的文物、人文街拍、插画、古地图、古籍等,精选近300幅澳门的风景、澳门人、澳门重大历史时刻等珍贵影像,立体、丰富地呈现澳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透视影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 全书由 澳门时代影像 澳门图片故事 澳门文献辑录 三大部分构成,展现影像中的时代印记,呈现图像中的历史温度。 澳门时代影像 ,按照时间顺序,精选古代澳门、葡占时期澳门和回归以后的澳门这三个时期的历史图片,捕捉澳门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都市的历史瞬间; 澳门图片故事 以特写式镜头,聚焦澳门的地标性建筑、国际赛事、历史事件、澳门记忆,讲述影像背后的澳门故事; 澳门文献文物辑录 则展示了与澳门社会发展有关的一些重要文献、
从次拿起相机, 街拍 就成了林山的个人标签。 为了街拍,林山的足迹遍布青岛、大连、北京、上海等地。从弄堂里的老人、甜爱路上的情侣,到外滩的万国风格建筑,都是他镜头的捕捉对象。他是城市街头真实影像的记录者,也是光影的捕捉者。 在《摄影笔记》书中,你能看到那些因发展所需而被拆掉的上海地标,那些没人在意的城市废墟,还有那些因为人们争相打卡而再度翻红的老建筑。从邬达克的建筑设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到薇薇安 迈尔、罗伯特 卡帕的摄影技巧。他的文字、他的照片冷静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如今,影像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介,摄影的门槛因数码技术的发展而变得很低,影像因社交媒体的传播而泛滥,变得更加碎片化。面对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的挑战,如何重新界定摄影?摄影是否仍然有力量?摄影将如何发展?这些是所有摄影艺术家需要思考和以实际行动回答的问题。 本书收录了对29位在国际上享有声望的摄影人的采访,包括摄影家、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图片编辑、策展人。作者江融是一位长期关注和研究当代摄影现状及趋势的专业摄影人。他直接、尖锐的提问,直指当代摄影的核心问题;受访者敏锐而又深邃的回答,折射出当代摄影人对摄影媒介和艺术及其所涉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关心与思考。读者不仅可以从每位摄影人的采访中理解其摄影理念和技巧,而且可以从他们的摄影实践和心得中获得启发与灵感
本书打破传统摄影史和传统摄影赏析时序架构,从摄影诞生与发展一路而来,在近百位伟大摄影师及百余张视觉珍馐中勾连起光影中的风景、人像、人体、静物、纪实、观念六大主流摄影题材,给初识摄影的学习者以启迪,引视觉艺术的爱好者去深思,让摄影专业的美学家难释怀 这场技术与艺术的品析,借由百年来的光影,在你我的翻动页卷中,凝视成为永恒
每天晚上,世界各地都会上演一场 看不见 的美妙歌剧。世界著名摄影师阿特 沃尔夫带着读者踏上了一段神奇的旅程,前往这些通常笼罩在黑暗中的美景。他走遍了各大洲,探索和记录夜景世界中的动物、人类和自然。书中极致绚丽的影像包括中国广西的漓江山水、南极冰面上的炽热夕阳、阿尔卑斯高山上的银河、纳米比亚野外夜色下的犀牛、缅甸茵莱湖上的渔歌唱晚、印度北方邦的恒河夜祭、东京夜间街头的狂野赛车、美国夏威夷州的天文台、爱琴海中的风车小镇、摩洛哥夜市的喧嚣与繁华、巴厘岛的火舞者、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星光大道、黎明时分的巴西牛仔等。这本书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记录了前所未有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酣睡的暗夜世界。 本书是以极高质量的图片组成的摄影图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这是一本写给自然爱
20世纪70年代,正值当代摄影发展风起云涌之际。那些成功塑造了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摄影师们,如斯特兰德、布拉塞、卡蒂埃-布勒松、纽霍尔、亚当斯等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他们对包豪斯、摄影分离派、f/64小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社会写实主义等艺术运动做出的贡献影响深远。本书的两位作者遍访欧洲与美国的22位公认的摄影大师,以访谈的形式回顾了他们的摄影生涯以及他们对于摄影的态度与感悟。大师们在人生的*后阶段,几乎卸下了所有的防御和顾虑,坦诚率真地面对作者的提问。他们的对话平易近人,每篇访谈都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生感悟,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的鲜明个性,同时又是鲜活的摄影亲历史。全书读来轻松、亲切又引人深思。
本书呈现的是野生生物摄影中的*之作,它们来自十位自然摄影大师。每位摄影师都曾赢得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的冠军。 从阿特 沃尔夫极具创意的视觉图像到水下摄影大师托马斯 P.帕斯查克和布赖恩 斯科利充满故事性的环保影像,这些艺术家以新颖又令人惊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野生生物和荒野之地。你会惊讶于蒂姆 拉曼在雨林中拍摄的神奇物种、斯特凡诺 安特新纳展现的引人遐想的荒野之景、史蒂夫 温特那让人难忘的肖像作品、杜伊 德罗伊记录的加岛景象、西里尔 罗索的野生生物新闻报道、克劳斯 尼格的创造性构图,以及汉努 豪塔拉在其家乡芬兰捕捉到的动人瞬间。 每一章都展示一位自然摄影大师的十张代表作,配有文字讲述他/她的拍摄手法、灵感来源和拍摄目的。摄影师撰写的图片说明阐释了这些照片对摄影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