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事业中,数艺术最为经久不衰;艺术的门类中,数铜雕最为亘古不变。“夏铸九鼎”打开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页,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开始。纹饰、铭文……青铜文化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了解中国青铜文化是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开始。
《黄杨木雕》讲述传统木中象牙黄饧木雕的神韵,自然融和了西洋雕塑的造型,中西珠联,酿就了徐宝庆大师海派技艺的独特风姿,百世流芳。上海黄杨木雕,是我国黄杨木雕的重点流派,有别于浙江乐清等地的样式,在上海萌芽、发展,别具意义。
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0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设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本书精选了百余件雕刻名家多年创作的、造型各异、材质不同的罗汉作品,编辑成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了各个罗汉雕件,展示了名家的雕刻技艺和刀法,是一部既可以观赏又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
《美术博览》是旨在美育大众的专业艺术图书。它以宽阔的视野向读者传递国际的艺术专业信息,传播艺术知识。由朱国荣和包于飞主编的这本《卡朱拉霍神庙雕刻》是《美术博览》2011年第三辑。栏目包括:名家档案、公共艺术、艺术了望、走进美术馆、创作快感、粉墨老四、美术教育、艺坛回眸、现代设计、收藏与鉴赏。
世界雕塑名作本身就是很诱人的,对于作者从事雕塑创作的人来说,那是作者仰望的星辰,是作者为之激动同时又永远为之追求的经典。作者不知多少次面对这些名作时情情绪激昂,以至热血沸腾,这是全人类的财富,作者有责任向全世界人去一遍遍展示名作的辉煌。 作者以寻求的图片,寻找最准确、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资料。读到这部书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作者没有像以往的撰写方法那样去将每一件名作作为鉴赏的作品来泛泛地谈。作者在写这部书时,已倾注进他对世界名作所有的爱…… 名作太诱人了,看一千遍,一千遍的激动。雕塑不仅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雕塑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作者在撰写时,更深入地瞻仰,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总想给读者一种最切身的感受,但愿名作永存,但愿诞生更多更美更感人的名作。
首届“2005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在上海徐家汇绿地、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展出。展览期间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围绕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举办一系列公益性讲座,使普通市民有机会了解公共艺术,并能直接与参加展览的外的雕塑家、艺术批评家和相关学者面对面地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配合此次展览的举办,城雕双年展组委会还邀请了来自建筑环境规划、哲学、美学、社会学、法律以及文化与艺术批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城市建设等相关话题以论文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针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公共艺术这个话题。现场、讲座、文论、访谈、报道这五个部分与300多件雕塑作品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结构,从而使本届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得以能有比较详
“三雕”即砖雕、石雕、木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元素,独具中华文化特色,既点缀厅堂,装饰门面,丰富景观,唤起联想,更赋予建筑以神韵。本书选取王家大院“三雕”中的精品,以原物图片呈现,附说明文字,力求直观、真实。
《美术实验教学丛书·点石成金:雕塑实验教学》的普及,使得各种雕塑门类也在迅速发展。在美术院校中,雕塑教学进入比较系统、全面和综合知识含量丰富的时代。本雕塑教材针对美术专业雕塑实验塞教学和高校本、硕学生的基础教学编著,主要以雕塑实验室教学常用科目:石雕,金属焊接、陶艺、综合材料和环境雕塑五个章节为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知识链接进行延伸,分别对各种材料的特点、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基本创作方法做了比较翔实的介绍和分析,相信将会对目前的院校雕塑教学及雕塑爱好者了解雕塑材料和制作工艺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日本建筑艺术的特色,就是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坚持在本国风土中酿造出来的美,即将素材置于自然中再组合,在至纯的自然,至大的简素中,展现其臻于的美。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原始神社建筑,以及接受大陆佛教建筑的影响后建筑起来的诸多佛寺。可以看珐从模仿我国书院式茶室到构筑纯日本式的草庵式茶室,或者中国式辉煌的如日光东照宫,日本式简素的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两者并存于同一个时代。还可以看到庭园建筑从亭台楼阁到实现日本化,出现了枯山水石庭园。日本建筑艺术的特色,就是吸收外来建筑艺
迟锐和黄玉红编写的这本《核雕撷美·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其中概述了中国核雕艺术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当代的核雕艺人对本行业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作品,对整个核雕行业来说,可谓承前启后,在全国的高度上填补了核雕图书的出版空白。此外,本书还介绍了选核的标准、雕核的工艺、鉴核的技巧、养核的经验等内容。
传说尧舜时期,中国已使用漆器。由于漆是一种液状物,只是附着在器物的表面上,漆对器物有着牢靠的保护作用,因而我们往往可以从古代保留至今的漆器中,窥见木制器物。《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这里的“斩山木”、“削锯修之迹”,显然是以木制成器物的胎型。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燕国墓地中,曾出土了许多漆器,器型有豆、觚、晷、壶、簋、杯、盘等,均采用木制成器的胎形,表层涂绘漆饰,有的还镶嵌着加工成装饰纹样的蚌片、蚌泡等。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木器生产发展的状况。 通过历朝历代的沿袭,北京地区的木制器具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是逐步发展、丰富起来的。木雕在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之前,其主要功用是为木结构建筑构件进行外表装饰。至
张健、刘佳婧主编的《多重构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雕塑专业方向教研档案2009-2016)(精)》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雕塑专业方向二至五年级20余门专业课程的很好学生作业作品为主要内容,展现了公共雕塑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习成果,以及教学团队在专业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也是师生们在公共雕塑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观点、认识和经验的集合。全书分为四部分:(1)基础:空间与造型;(2)实验:材料与媒介;(3)转化:观念与创作;(4)拓展:社会与生活。
目录 断想与摘抄(代序) 司芬克斯 五条腿的人首飞牛 掷铁饼者 “规范”——荷矛者 御者 武士像 命运三女神 伯里克利像 带婴孩狄俄尼索斯的赫尔美斯 望楼上的阿波罗 刮汗垢者 赫拉克勒斯 勒达与天鹅 母狼 青铜怪兽 杀妻后自刎的高卢人 布鲁图像 拉奥孔群像 梅罗的维纳斯 奥古斯那像 拿着祖先头像的罗马人 妇人头像 奥里略骑马像 卡拉卡拉像 大卫 圣母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