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内容看似简单,然其内容却非常丰富。兵学经典《孙子兵法》,也只专论十三个问题,而《三十六计》所讲的却是三十六个专题。大体而言,套“胜战计”是强势一方取胜的谋略,第二套“敌战计”是敌我力量相当时取胜的谋略,第三套“攻战计”是两军对垒时互相攻战的谋略,第四套“混战计”是局势不明时取胜的谋略,第五套“并战计”是为了取胜结盟拉友的谋略,第六套“败战计”是敌强我弱时以柔克刚的谋略。这六套计谋组合为一大套计谋,包括了战争、战役、战斗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完全是战争中实战经验的总结。而总结这些经验的文人们,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弱书生,必当是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李白成帐下的牛金星之类颇有实战经验的文人。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三十六计的内容,有些计谋也有其牵强附会处,或互相近似处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中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 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古代汉族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孙膑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的军事家,是一个敢给国君和宰相下评语的人。 孙膑是一位揣摩高手,攻心高手,其影响横跨兵家、纵横家。征服了人,征服了神,征服了帝王,征服了百姓,征服了正人君子,征服了山王草寇。亦兵,亦纵;亦仙,亦道;亦人,亦神。孙膑的影响比孙武子、鬼谷子更广泛,更深入人心。 方磊编著的《孙膑兵法与文化》是研究孙膑兵法的著作,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综合了孙膑兵法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注释,含有白话译文,略有作者新的校注和见解。书稿后附有与孙膑兵法相关的史料,如与孙膑文化传播与宣传相概述关的遗址、与孙膑有关的诗词戏剧、后人根据孙膑传说演绎出的小说话本等。读者对象为兵学、军事学爱好者。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多来自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之书。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 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因此,可以这样说,冯梦龙的这部《智囊》不但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校勘价值。 由于时代的不同,书中所辑录的一些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参考价值,而且观点落后,封建思想比较浓厚。对于这些故事,我们一概舍弃,翻译保留了一些实用性比较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