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生:日本人更偏爱生女儿,日本女性地位上升了吗? 在少子老龄化社会中,正因为女性的 性别分工地位并没有改变 。父母更希望得到女儿而不是儿媳的照料,生女儿的偏好才增加了。 女生升学:高学历化社会,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投资一视同仁了吗? 虽然男性与女性都 处在两个市场之中: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 但不少父母更倾向于为女儿在婚姻市场中投资。 女性求职:招聘中不允许 仅限男性 ,女性求职环境变好了吗? 尽管表面这类招聘消失了,但在面试时,询问女性婚姻情况等性别歧视现象依旧真实存在。 女性升职:女领导少,是因为具备领导力的女性人数少吗? 女性缺乏领导力是一种偏见, 岗位可以培育能力。在过去,女性根本没有机会获得这种培育能力的岗位 。 职场妈妈回归:对职场妈妈的 体谅 ,是一种歧视吗? 特意减少职场
在这本书中,玛乌拉 刚齐达诺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数据科学的发现。主要讲述了美丽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现代审美观形成的过程,包括制定标准的阶层是如何利用传媒产业比如摄影、广告、时尚杂志,利用衣服尺码、消费主义对女性实施隐性的压迫,导致女性被困在美丽的囚笼中。在文中的最后一章作者同样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 逃脱美丽囚笼 的方法,教给现代社会女性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中认清自我。今天的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适应方式:穿衣、吃饭、说话、走路的特定方式。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审美问题,而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政治技巧。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关在一个镀金的笼子里面。 认为美是客观和自然的东西是一种现代迷信。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不同的审美和情感不共存的时代。当对女性的物质胁迫开始缓和时,对外表的
有效的减贫治理是如何在中国政治中实现的? 贫困村庄是如何在中国的减贫治理中被唤醒的? 如何增强村庄的政治动员能力和集体行动能力? 县乡干部为什么能在脱贫攻坚中焕发出政治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基层政治中如何生长? 为什么我国拥有超出外界想象的治理能力? 本书以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分析了中国县域减贫案例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之治 。作者基于对山西省岢岚县村庄的三次深入调研,以前沿政治学者的理论视角、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剖析了中国减贫治理在村庄、县域和国家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过程,不但可以让中外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治理背后的细节,也以雄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理回应了西方政治学界提出的前沿问题。这是一本少有的既具有大众传播力又能对外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中国减贫研究著作。
我就是这样一路飞奔而来的,我希望读者能够接过我的接力棒。 上野千鹤子 1970年,日本女性解放运动诞生了。二十出头的上野千鹤子接受了女性主义洗礼,前辈们活跃的身姿激励着她奔向前线,并一路奔跑至今。40年后,上野千鹤子回顾自身女性主义的生涯。从女性主义草创期的初心到2000年后为女性主义的奔走呐喊,在本书中都一一再现。 20世纪7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诞生,上野受到了女性主义的洗礼; 20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处于被抵制和不理解的成长期,上野被卷入了以 社会性别 理论展开的 生态女性主义 论战,主动参与 带孩子上班之争 的 陈美龄论战 ,又被卷入 女性抨击女性 的曾野绫子批判,这一时期的上野被贴上了 争强好胜 的标签; 20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进入顺风时代,上野参加北京妇女大会参与 慰安妇之争 ,次以女性社会研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苏格拉底曾说过: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 系列共有五本,分别是《哲学有什么用?》《政治学有什么用?》《女性主义有什么用?》《经济学有什么用?》《心理分析有什么用?》。这套书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
作为女性,自身的最后一块拼图就是孩子。要是没把这一块拼图拼进去,日本就绝不会承认这个人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这也是身为 败犬 的我始终遭受的歧视。 上野千鹤子 如果我在一百个平行宇宙里存在,其中八十个宇宙里的我首先是不会选择结婚的,然后九十九个里面的我是不会生孩子的。 水无田气流 上野千鹤子,多年来目睹父母关系不和、母亲为了孩子默默隐忍,以及长期处在女性被歧视的社会中。她产生了一个念头: 要是以后自己也过上这种生活,就太不划不来了。 水无田气流, 错误 地成了母亲,在育儿的战役中苦斗。她的工作时间比丈夫的更长,却一个人包揽了整个家庭的管理工作。为了让家庭良好运转,水无田还要一点一滴地说服丈夫,请求他的帮助和理解。她常常感到不安: 我做的这些事,该不会导致所有女性都更难去工作了吧 两
岩波新书精选 系列套装共11册,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上zhi历史文化,下zhi社会民生,涵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过劳时代》: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大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格差社会》: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数据,指出当代日本格差扩大的现状及影响。 《京都》:一部优美、厚重的京都传记,一本浓缩了的日本史。不同于一般的京都读物,不是游客导览,也并非旅行散文;以时间划分空间,以地理表现历史,从一座城市的兴衰管窥一个国家的命运。
女人谈性从来不该是一件羞耻的事。 从月经初潮、情窦初开,到恋爱、同居、婚姻,遍历性压抑、性无知的一代人,从何时开始踏上性学习旅程,又将如何面对生育、停经与更年期的挑战?社会学家李银河深入访谈47位中国女性,她们年龄跨度从29岁到55岁,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学历背景;内容涉及女性感情与性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个体案例,书写一部女性的生活史。 中国第yi部关于女性感情与性的社会学专著,家喻户晓的女性主义入门读本。打破以男性叙事为主的公众话语,倾听女性的声音 每一位女性,都有她自己的话要说。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 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解读。书中既有耐人寻味的田野故事,呈现县域治理经验,又有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和理论提炼。书中对县域治理中的一些重要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阐释,如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政治评价、条块关系、 任务包干、领导观摩、干部联村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于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公共管
本书收入费孝通先生三部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这三本书是费先生开始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比较凝练地体现了费孝通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实际上它们在他写作中也是一个系列。本书正是这三本小书的汇编本,希望能借以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研究作一全面而系统地呈现。
《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以素锦和妹妹素美(为信主及家人讳,对信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姓名作了处理)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香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期间所历经的悲喜。 素锦是上海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做了舞女。结识章先生后,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但章后来带着原配及孩子去了香港,素锦失去了生活来源。百般无奈之下,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三个孩子留在上海,由素锦的妹妹妹夫照顾。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上海。 通过本书,我们能感受到素锦作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港二十年间的隐忍及煎熬;也能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于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的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这些书信虽是素锦的个人哀乐,但也反映了20世纪50至70年代香港底层百姓的生活
一九三四年,奥地利艺术家、作家克里斯蒂安 里特只身前往挪威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她将与丈夫赫尔曼、探险家卡尔一起,经历为期一年的极地生活。近百年前的极地几乎与世隔绝,每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着如何让自己活下去。 为了喝水,他们必须出门寻找雪水,为了温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北极熊斗智斗勇 里特以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下了这段旅居极地的生活。在踏上这趟旅程前,她不知道生命能给她带来什么,而在历经持久的风暴、与动物的亲密相处和无边的永夜之后,她开始思考北极之于她的意义,思考生命的本真。北极,对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 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 自力更生 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 也从来不曾是 中产阶级。 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
芬兰记者阿努 帕塔宁2008年搬到美国,她本来是充满自信的人,有成功的事业和充实的社交生活,可是来美国后不久就变得谨小慎微,充满自我怀疑。她发现,这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从购买一部手机到为教育和儿童保育进行税务申报 和自己的北欧老家相比都更复杂和充满压力。起初,她把自己严重的焦虑归因于自己难以适应自由的新环境。但是随着越来越了解更多的美国人,她发现他们也和她一样倍感压力。为了理解美国和芬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她开始仔细观察这两个国家的日常生活,从政经文化、育儿教育、社会福利、医疗健保、两性关系、工作税制等政策差异优劣,在清晰详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给出具体建议。她澄清了那些说北欧国家是 大政府 高税收 福利国家养懒人 的常见误解,指出美国社会的金钱至上原则造成公民生活更大的风险性和更强
他们为什么不逃走? 语言暴力、电击殴打、社会隔绝、指使谋杀, 摧毁受害者人格的恐怖深渊。 北九州连环监禁杀人案发生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间,但直到二〇〇二年才浮出水面。这桩前所未有的恶性案件震惊日本。 主犯松永太和绪方纯子虽未登记结婚但形同夫妻。松永太对绪方纯子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家暴,通过精神和肉体双重虐待对后者实施 洗脑 ,令其成为自己的帮凶。 被害的七人中有六人是绪方纯子的亲属,松永太没有亲自动手,而是用暴力支配受害者。他将受害者分级排序,制造恐慌。为了不被惩罚,为了不落到等级的末位,受害者彼此监视告密,直至互相残杀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 三和大神 。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 挂逼面 ,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 零部件 。 留城无望,回村无意 ,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 潜伏 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 90后 和 00后 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 家 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 祖荫 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今天每个人不可或缺之物,它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弊端。你可能知道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有害,但你可能没有想到你对手机依赖的危险更大于蓝光。你可能为了填满业余时间而开始玩游戏,但后可能本末倒置,反被占去工作和私生活的时间 本书作者采访了对手机产生成瘾依赖的诸多案例,年龄段覆盖从幼儿到老年群体。比如,很多年轻母亲在育儿阶段为图省事,过早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不少母亲自己也是重度手机使用者,沉迷于各种APP而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孩子在需要情感培养的阶段却无法与活生生的人产生足够互动,造成其成长后的个性冷漠的缺陷;进入校园后,不少孩子为了融入同学间以聊天软件和SNS组建起的社交圈而费神,而正是这一社交圈决定了校园内隐秘划分不同群体等级的
在《特权与焦虑》一书中,具海根审视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韩国中产阶级的变迁,并指出全球经济变革给这个阶级带来的影响远非单纯的经济衰退和阶级规模的缩减。全球化导致中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两极分化,将少数受益于全球化经济的群体与受其负面影响的广大群体区分开来。这种内部分化为韩国社会注入了新的复杂动动力,因为新兴富裕群体试图将自己与其他中产阶级区分开来,并建立新的特权阶级地位。《特权与焦虑》一书探讨了这些紧张关系如何在三个领域(消费与生活方式、居住隔离以及教育实践)发挥作用。在这三个领域,富裕中产阶级的主导取向是保留他们新获得的特权并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具海根认为,他们这种新的阶级实践使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的赢家和输家都承受着巨大的焦虑。
《新乡土中国(修订版)》初版于2003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是由一篇篇对中国乡村所作的田野调查笔记构成,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从乡村生活的细节--诸如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等等作深入透视,让读者沉浸到乡村中,冲击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促使你去思考,这正是不易察觉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过去的十年,中国的乡村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计划对原稿做一次大幅度的修改和增订,答应交给我们再版,以满足市场上对《新乡土中国(修订版)》的需求。 北大法学院苏力教授曾为《新乡土中国(修订版)》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