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本书是“中国学术图书质量分析与学术出版能力建设 ”课题的结项成果,内容包括: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学术出版步入大繁荣、大发展的美好时代;二、学术出版的现状与困境;三、学术出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四、中国学术出版能力的实证评价;五、繁荣发展中国学术出版的对策与建议。六、研究价值与影响力。 中国学术出版具有规模巨大、学术出版工程叠出、学术译著出版长盛不衰、中外学术互动、出版合作日趋密切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受到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紊乱等因素的制约。为此,本课题强调: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重新定义学术出版,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打造新的学术出版生产链条;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
编辑出版学是传播科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人文社科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新兴的独立学科。本书是作者在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为在大学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学位课程教材,是四川大学出版社即将推出的“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系列”中的本。它不仅较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对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注重实用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性。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依照编辑出版活动的工艺流程来安排各章内容,如主要章节有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校对、图书的整体设计、图书的印制与装订、发行与营销等。注重新理论、新观点的介绍,对期刊、电子出版物、贸易、著作权等设专章讲授。各章后附有出版业的实践案例,供学生课堂上讨论;各章末列有思考题,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本章重难点。
本书首次对中外音像出版产业及相关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书界定了音像出版的概念,厘清了“音”和“像”二者的区别,阐述了音像出版介质的演进过程和我国音像出版业的发展历史,并对我国音像出版产业与国际唱片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尽论述与比较分析,同时,本书就我国音像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对音像出版业的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书是新闻出版总署的课题,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室组织撰写,中国音像协会、国际唱片协会北京代表处和北京印刷学院的专家参与了写作。
本书勾画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大陆书现象的产生、发展、演进历程。立足书的出版运作与市场营销攻略的进步,剖析30年来经典书案例。同时,注重通过对中国大陆和同期港台、国外书潮流的对比,解读3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图书市场上的类型书。 本书撰写者既有出版集团、出版社知名高管,又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凸显了其史料性、性、专业性和理论性;既是出版文化从业者、研究和爱好者的读本,也是大专院校出版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难得的教学参考书。
教材的编写应该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对各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体有个统一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尽管我们几所高等学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学科的建设也还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但教材的编写,仍要尽量结合有关高等学校设置的编辑出版专业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努力做到既有科学性、又有适教性。 此书具有学术性质,根据“双百”方针的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作了一些介绍。同时,此书又是一本传统基础知识的教材,又要介绍一些相对稳定的在程度上属于共识的知识。基于这一要求,我们在介绍各种观点或提法之后,又阐述了取得共识的看法。
本书内容包括:创新激情源自远大抱负、创建新的出版商业模式、选题创新的三个原则、从出版定位出发做好编辑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