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清人孙温、孙允谟绘,共230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并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将主要人物活动表现得细致入微,楚楚动人。图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及博古杂项等,几近包括全部画科内容。仅各种人物就多达3000余人,主要人物采用 写真 技法,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形神兼备。其绘画技法高超娴熟,既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洋画法,既有宫廷风格的华贵富丽和文人画的内涵气韵,又有民间绘画的色彩明艳生动,通雅通俗。 该画册现藏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本书含《新镌工师雕斫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三卷,附《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一卷、《秘诀仙机》一卷,明午荣汇编,章严同集,周言校正。卷一先述鲁班仙师源流,然后述人家造屋主体部份及主要工序,附及王府宫殿、寺观庵堂等同类部分;卷二述人家居宅之附属部份建造,如仓廒、钟楼、六畜厩栏等,以及床、屏、棹、椅等器物制作;卷三述门墻须正及其与周边环境如道路、水池、山石等相互关系,图文并行。全书所述,尤其是一、三两卷,以禁忌、风水为主,制作则略列格式而已。然所及诸法式,如鲁班真尺、断水平法等;所列之格式,如正三架至正九架堂屋规制等;所引与营造有关之俗诗俗文,以及有关相宅卜地之要领等,亦有以考见明代江南民间房屋修建规制、习俗等。其中卷三即建造各类房屋的吉凶图式七十二例,每半页六幅插图,上图下文相配
《千字文》言简意足,为之注解者代不乏人。清代最为流行的《千字文》注本,当属汪啸尹、孙谦益的注本。此书所收《千字文注》,卷端题 武林孙吕吉谦益氏参注 ,知亦为汪啸尹、孙谦益一系注本。此本将《千字文》分为五章,但第五章仅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一句,因此实际是将《千字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自 天地玄黄 至 赖及万方 ,主题为天地人之道;第二章自 盖此身发 至 好爵自縻 ,主题为君子修身之道;第三章自 都邑华夏 至 岩岫杳冥 ,主题为历代京都;第四章自 治本于农 之 愚蒙等诮 ,主题为君子处于下位之处身治家之道。其注文详尽通俗,极便初学。 《千字文》除蒙书属性外,因其用字均不重复,所以又常成为书法的范本。此书收录的《百体千字文》,书前有 太极 龟书 河图 古文 等名目,核其内文,则为以每种书体书写千字文两句,共计一
《郡斋读书志校证(全二册)》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 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袁本合校,参校其他十余种善本和历代史志书目,为现存各种版本和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者。
回文,亦称回环,是正读反读都能读通的句子,是一种修辞手法和文字游戏。回文诗,就是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使得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桑世昌《回文类聚》分为四卷,卷一为苏蕙《璇玑图》及其各类读法,卷二为诸家杂著,收录 盘中诗 鞶鉴图 等回文诗图,卷三辑录各家所作回文诗,卷四辑录各家所作回文词。清初,朱象贤重刻此书,并辑有续编十卷,附于桑世昌原著之后。据朱象贤所说,其妻胡慧藏有回文钞本二册,加以留心求访,共得图八十九幅,诗二百三十二首,词二十二首,赋一篇,厘为十卷,作为续编。此为清康熙中朱象贤原刻本。
《敦煌遺書書法選集》擬刊布400余件書法水準高超或具有書法史意義的敦煌遺書,其中絶大多數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少量選自中國敦煌研究院、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等機構藏較有書法特點的部分敦煌遺書。時代涵蓋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吐蕃占領河西時期和歸義軍時期,跨度達600餘年,以大量樣本清晰地反映了中古時期中國書法的演變。印刷采用原大彩印方式,用圖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攝高清數位圖片,版面設計賞心悦目。入選的敦煌遺書均全卷影印,相當於刊布了一大批文獻的清晰圖版,部分地滿足了敦煌學界使用敦煌遺書彩色圖版的需求,在書法價值之外兼具一定的文獻價值。本書附有各寫卷簡明提要,著録名稱、卷次、著譯者、外觀基本特徵、抄寫年代、重要題記勘記等内容,爲讀者深入瞭解各件敦煌遺書的價值提供了便
《敦煌遺書書法選集》擬刊布400餘件書法水準高超或具有書法史意義的敦煌遺書,其中絶大多數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少量選自中國敦煌研究院、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等機構藏較有書法特點的部分敦煌遺書。時代涵蓋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吐蕃占領河西時期和歸義軍時期,跨度達600餘年,以大量樣本清晰地反映了中古時期中國書法的演變。印刷采用原大彩印方式,用圖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攝高清數位圖片,版面設計賞心悦目。入選的敦煌遺書均全卷影印,相當於刊布了一大批文獻的清晰圖版,部分地滿足了敦煌學界使用敦煌遺書彩色圖版的需求,在書法價值之外兼具一定的文獻價值。本書附有各寫卷簡明提要,著録名稱、卷次、著譯者、外觀基本特徵、抄寫年代、重要題記勘記等内容,爲讀者深入瞭解各件敦煌遺書的價值提供了便
《敦煌遺書書法選集》擬刊布400餘件書法水準高超或具有書法史意義的敦煌遺書,其中絶大多數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少量選自中國敦煌研究院、法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等機構藏較有書法特點的部分敦煌遺書。時代涵蓋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吐蕃占領河西時期和歸義軍時期,跨度達600餘年,以大量樣本清晰地反映了中古時期中國書法的演變。印刷采用原大彩印方式,用圖選自中國國家圖書館所攝高清數位圖片,版面設計賞心悦目。入選的敦煌遺書均全卷影印,相當於刊布了一大批文獻的清晰圖版,部分地滿足了敦煌學界使用敦煌遺書彩色圖版的需求,在書法價值之外兼具一定的文獻價值。本書附有各寫卷簡明提要,著録名稱、卷次、著譯者、外觀基本特徵、抄寫年代、重要題記勘記等内容,爲讀者深入瞭解各件敦煌遺書的價值提供了便
东坡七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苏轼的诗文集110卷。包括《东坡集》40卷,《东坡后集》20卷,《东坡奏议》15卷,《东坡外制集》3卷附乐语,《东坡内制集》10卷,《东坡应诏集》10卷,《东坡续集》12卷附校记。从文学的角度看,价值较高的在前,后续三集,基本上包括了他的诗,词,散文,书简,序论等。前后两集编定时间较早,比较可靠。今存较早的七集本,是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程宗刻本 清光绪年间,有缪荃孙校刊本 民国年间有《四部备要》本。
本书据明万历刻清乾隆鲍氏知不足斋印本影印,西汉刘向撰,明代仇英绘,汪道昆增辑,共十六卷。《列女传》一书,面世于西汉,叙述先秦至西汉中期一百余位女性人物的事迹。一般认为,其作者为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民国著名学者罗根泽判断原始文本并非出自刘向之手,刘向只是勘谬校字,整理排序。无论如何,《列女传》开启了中国古代 类传 传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体学价值。万历时,安徽歙县人汪道昆在宋本基础上,对《列女传》进行增删,删去 孽嬖 ,又增加一些人物(增辑人物均出明代,而以歙郡居多。一郡之中,又以汪氏、程氏为主)。人物自 有虞二妃 起,至 熊烈女 止,为十六卷。每则人物故事配一插图,共计三百余幅。
上海图书馆藏是国内第二大馆,有古籍善本178000册,其中经题跋者多达1700余种,内容涉及藏书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传之多寡,价值之贵贱,乃至与书籍相关的友朋交往,经济生活。这些未经发表者为多;即使已见于刻印者,也常有因刊刻时出现讹夺或业经作者增删而与原书所题存有差异,2013年辞书社将该馆善本题跋以四色彩印影印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的原始文献。为进一步为读者提供方便,同时提高古籍普及性,作者陈先行、郭立暄将原有《真蹟》全部进行识读点校,并将多年来的研究考据成果《版本考》附于书末,供广大读者参考。
《紫钗记》系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临川四梦 之一,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其主要情节为: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着,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此本为明万历时期刊本,其中木刻版画为明代版画的精品。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实际是由明朝叶昼托名李卓吾对《西游记》进行的评点。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其批评文字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此次以河南省图书馆藏明刻本原书扫描影印,并且潘建国教授作序导读,供读者参考。
昔在元圣,强着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铁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是世界研究中国科技文化的中心,该馆馆藏丰富,其中*特色的部分是世界著名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专家李约瑟生前购藏的汉文古籍。本书是关于此部分汉文古籍的整理与著录,收录汉籍善本近百种,据该馆特色分为 经史之部 和 子丛之部 , 子丛之部 又细分为儒兵农家类、医家类、道释类、术谱类、杂家类、类书丛书类等六小类。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及其团队对相关古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以善本图目的形式出版,不仅详细著录了每种书的版本和附注信息,还辅以大量书影,更为直观地呈现了相关牌记刊语、序跋、钤印、避讳以及批注等重要信息。此外,本书还附有李约瑟藏书印谱一编,收录李约瑟姓名章、斋号章、闲章和特殊用章多枚,从另一角度呈现了李约瑟收藏汉文古籍的情貌。 本书以中英双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