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作团队探访中国各地、各民族手工艺并经采编而成。全书共分五卷,引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以及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领悟手艺的情感与灵性,并走访那些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们,通篇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和一部中国民艺人物传奇史。这是一场寻访中国现存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的中国民艺之旅。旅程中书写下的,是中华文化的美与深邃,还有手艺匠人的大爱与坚持。
本书在参考诸多古籍文献及文博同仁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的基础上,以上海博物馆工艺类收藏为主,兼顾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衢州博物馆等所藏珍品,精选江南主要雕刻门类的三十件代表性文物,如良渚文化玉琮王、明代 子刚 款玉尊、明代王叔远制核雕小舟、清代桐荫仁女图玉山子、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南宋戗金柳塘图朱漆斑纹黑漆盒等,依年代顺序分节介绍,偏重明清时期。具体文字力求深入浅出,也尝试引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希望通过具象的江南器物,再现江南过往,呈现江南精神。
我国传统手工艺可谓种类繁多,广植民间。文化娱乐类工艺,大江南北无处不有;笔墨纸砚,绘画书法案头;吹奏弹拉类乐器,为节日增加欢乐气氛。 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我们感叹这些手工艺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感谢那些制作出这些精美手工艺品的师傅们,只有大家都树立起尊敬保护手工艺人的意识和行动,中华的传统手工艺才会香火益盛,千年流传。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更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 民艺与设计 传统与创新 消亡与重生 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更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这是一本讲述云南建水紫陶的书。建水紫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建水城特殊的地理背景,文庙、学政考棚等民风民俗,建水制陶的源起、流变、现状,以及名品。第二部分,讲述了建水原生、富有的原矿泥资源、紫陶泥的特性及对比、装饰,以及老款上特殊的款识。第三部分,讲述了紫陶赏鉴的艺术价值分析、宜花性、宜茶性、紫陶的日常拓展创作、运用、打磨、工艺、艺术效果、美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本讲述建水紫陶方方面面的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
本书选取战国至汉代时期作为漆器纹样研究的切入点。战国至汉代时期是中国漆器工艺高速发展的时期,彼时漆器生产规模大、产量大,分工细化程度高,漆器纹样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艺术高峰。该书并非从社会史的角度全面铺开地概述战国至汉代漆器的器型、工艺、生产方式等内容,而是有重点、有聚焦地将这一时期的漆器纹样进行展示与解读。书籍前半部分将战国至汉代的漆器纹样进行分类并加以说明,后半部分为读者呈现出琳琅满目的漆器实物及其纹样线描图,以高质量的视觉图片展现漆器纹样的独特之美。本书展示了汉代漆器纹样的发展历程,探究特定时期内各式漆器纹样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以及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对于增补和丰富汉代漆器纹样研究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诠
竹刻扇骨,也称扇骨竹刻,即在折扇的竹质扇骨上,用各种雕刻手法进行制作,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该工艺使折扇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当前这一文化艺术珍品留存极少,研究、整理力度尚不足,民众知晓率较低。宁波博物馆现存著名竹刻鉴藏家秦康祥旧藏,这是现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本书是基于这批重要竹刻旧藏的研究而产生的一部反映中国扇骨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收藏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图谱。主要分两部分,前部分用约10万字,对折扇的产生、兴盛的历史及其重要人物和重点区域进行阐释,对扇骨上的诗画作品的作者(有些作品有众多落款)进行追踪,从专业角度揭开了这批稀世珍宝的神秘面纱,从而完成了对中国竹刻扇骨文化所进行的一次空前的梳理。后
在城市或乡村,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方寸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小小梦想,酿酒、编织、做琴、捏泥……作家赵勤到各地寻访手艺人,却意外发现,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 触动人心。因此,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 注重非虚构, 多地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 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史的形式,将他们的亲历、困境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聚焦四川竹编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问题。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是启迪当代可持续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本书的最后精选了部分四川竹编的精品佳作,既可作为教学授艺的参考,又是四川工艺竹编文化的历史文献,对发扬四川竹编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上承东汉,下启隋唐。魏晋时期的很多服饰与汉代一脉相承,还可以在隋唐服饰中一撇它们身影。本书共分八章,前六章分别描述了贵族男性、贵族女性、文人逸士、男仆女侍、劳动人民和稚子幼童在各场合所穿的服饰,参考资料种类比较丰富;第七、八章主要分析了成人礼、婚礼、葬礼和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服饰,参考资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小说等文字资料为主。两个个附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物疏、服饰形制进行了汇总。是一本有趣的、考据严谨的、代入感强的手边书,值得热爱传统服饰、南北朝服饰与文化、历史知识的读者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