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本书扼要介绍了7~19世纪阿拉伯与中国交往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杜环的阿拉伯之行、郑和下西洋时与阿拉伯的交流,而且介绍了中国与阿拉伯的古代贸易情况、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情况,书中尤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可以说本书对读者了解中阿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知识。
《红月亮--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汉教传奇》是 作者(郑启五)在被委派到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院长两年间所撰写的教育经历及教育感悟。 目前汉学热正在国外流行,《红月亮--一个孔子学 院院长的汉教传奇》对传播汉学文化,让国内人士了解汉语在国外现状,以及了解汉学工作者的生活及工 作也大有帮助。
作者是我国全民阅读的倡导者、领读人,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地的全民阅读活动、阅读论坛、读书会和大中小学读书报告会上发表演讲,获得热烈反响。本书即为作者多年研究阅读学和普及阅读学知识的结晶。书中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和阅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阅读目前抢先发售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本书作者为国家全民阅读的首倡者,近年来将很多调研与思考写了下来,极富哲理与启发性。全书阅读史写起,之后的阅读发展、为何读书、阅读的方法与目的,以及给出了阅读的书目,全书共七章,一步步来解析阅读的力量与对个人、国民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全稿有哲理有思考有故事,可读性极强,也极富启发性。所以,《阅读力》这部书,主要立足于
由孔文、颜榴红主编的这本《中西文化概况》共分九章,分别从地理、历史、教育、文学、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对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精炼的介绍。每章后都附有词汇表,以方便学习者自学。 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中英文化教材,也适用于广大涉外工作人员、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
《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在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强调了所讲授知识的实用性。教材每一章节都没有“学爿目标”、“作业练习”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各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从文化产业的经济本质、创新本质、传播本质和集群本质出发。依据文化产业的内部产业链和外部价值链的产业价值链体系,借鉴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文化产业的趋势与商机,将文化产业人才分为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营销人才、渠道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等七类人才分门别类地加以论述。本书沿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理论,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概念,梳理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流程,并从宏观的层面论述了文化产业需要人力资源开发,认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本书对文化产业的创意黑匣进行了深入解析,分解了创意的六大过程,并对创意人才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与能力要求,指出创意人才的开发策略和实施手段,并对创意管
世界上有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正是,文化交流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几十年来,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加之勤钻研,他在语言学、佛学、历史学、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但他用心最多、成就的则是对印度学的研究。在印度学研究方面,他对印度的语言、历史、文学、文化及中印文化关系史等
本书是扎根于本土的翻转教学实践之作,阐述了作者的“学思达”创新教学心法,为每位老师搭建五项教学增能之梯,帮助老师启发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表达、统合”五大能力的挖掘,并提出五大课堂心法——讲义制作力、问题设计力、主持引导力、对话统合力、班级经营力,具备实用性、兼顾性、前瞻性特色,能有效协助老师在有限时间内快速跨越教学障碍。
《文化建设思想研究/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文库》是一本学术文集,收录了《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等报刊上发表过的理论文章。书稿分专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观、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等层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文化建设思想。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即使是在语言表达和应用的方式上,各种文化之间也不是能够完全一一对应翻译和转化的;同时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也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喜好憎恶。例如,中国人和一些海外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在现实生活中是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和理想;而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那些与宗教有关的传说中,龙则多是邪恶的象征、是被骑士们铲除的对象。当然,现在龙的形象在西方慢慢变得中性化了,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也开始喜欢龙。例如,笔者Linda就对中国龙的各种传说非常着迷,包括龙的五种颜色和九种姿势。
《文化创意产业十五讲》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在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强调了所讲授知识的实用性。教材每一章节都没有“学爿目标”、“作业练习”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各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6)》项目目标主要是分析2015-2016年(含2015年全年和2016年初)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探讨我国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创新举措和商业模式案例。同时,也在报告中对相关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由于本报告是文化产业的年度发展报告,因此不仅要在报告中体现出对我国的文化产业进行年度盘点的特色,还体现出对我国的文化产业进行跟踪研究的特点。
《文化产业学》以文化产业运动的内外形态关系为基本分析结构,结合中国文化产业运动发展的特点,从内外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和阐述了文化产业运动的基本形态、基本规律、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使文化产业内外两个方面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分析系统和理论框架。《文化产业学》力图提示了属于文化产业本身的理论系统和分析系统,建构以文化研究为核心分析分段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从而在实践层面上,突出理论基础上的文化产业政策意义,力图通过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化产业研究来建构文化产业学的基本原理。因此,相比较于国内现有的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文化产业学》是建构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这是《文化产业学》的特色。
《感受细节中的中日文化》分为“走进日本”“感受中国”“难忘一面”“礼仪通识”四部分,以月坛中学和日本学校的交流活动为背景,以中日师生间交流的体验感悟为主要内容,记录了中日两国在日常生活、环保理念、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日师生通过活动结下的友谊,既提供了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个范本,也是中日民间交往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