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似乎一直处于世界的偏僻角落,不借助西方之手,就无法走出部落制与原始的阴影。然而,当托比 格林踏上西非这片土地,翻开落满灰尘的档案材料时,他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格林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为我们重塑了西非诸王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国的存在建立于战争、税收、贸易、宗教信仰、权力的展示以及艺术品的创造之上。这是一部跨越数世纪的宏大且权威的西非历史,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西非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尤其关注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将该地区及其人民重新写进了他们也身处其中的世界史。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曼德拉传、从南非看中国、新南非十九年。 曼德拉传自成一体,讲述从曼德拉出生,到领导南非人民废除种族隔离、建立民主南非、实现种族和解以来的一段历史。 新南非十九年,评述南非自转型以来的历史,深度反思南非2008年骚乱事件、南非的民主、南非的工会与社会福利制度,以及转型后的南非共产党在社会中的作用。 通过对南非的观察,秦晖注意到发生南非“部族冲突”的黑人多是祖籍不同的“黑人家园”而在城打工的、南非当局所谓的“流动工人”,他们的“部族矛盾”表象下有着社会地位的微妙差异:科萨族劳工多是都市贫民区的安家户,而祖鲁族劳工则多是住集体宿舍、家属留守“黑人家园”的单身劳工。由此他联想到我们国家的类似现象,如暂住证、农民工工棚、非法强拆、新农村等,并反思这些现象的制度背景,以及与两国
王海利专著的《埃及通史》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绵延五千年的埃及文明和历史的斑斓画卷,即从埃及文明的起源,经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托勒密王朝至阿里王朝、英国统治时期和埃及共和国的历史。 《埃及通史》全书以埃及法老形象的演变作为反映埃及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展现了埃及开创的辉煌的古代文明,阐述了埃及历史的兴衰之道,透视了埃及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古埃及史》是亚非古代史专家乔治·罗林森的重要作品,从公元前三千多年讲起,迄至公元前三世纪,上下数千年, 、战争、外交、法老制度、文明、经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文明不可谓不昌盛,武功不可谓不强大,人民不可谓不勤奋,却为何 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数千年文明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下?乔治·罗林森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 的“文明转移学说”,指出:“埃及自从与 进步的希腊思想、 人性化的希腊文明以及希腊种族有所接触,就已经注定了灭亡的结局。因为它既不能 地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否定自己,又不能一成不变地继续存在下去,所以一旦受到希腊文明的渗透,它就立刻土崩瓦解,走上衰老和死亡的道路。”该学说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汤因比、日本的内藤虎次郎等具有 声誉的史学大师。
《非洲史》从最早期的人类进化写起,循着非洲历史的轨迹,论述了石器时代、古代、中世纪非洲国家与社会的兴衰沉浮,在论述最近数个世纪不断加强的欧洲干预的时候,关注的焦点放在非洲本土的观察视角、发展与能动性上。最后,将非洲后殖民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置于非洲本身的历史场景中,因此避免了很多论述当代非洲大陆的作品中所具有的那种严重的负面论调。本书适合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高中生或是大学生们阅读。
2002年,葛剑雄担任央视纪录片《走进非洲》摄制组北线队嘉宾主持,在非洲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八国旅行、考察了96天,本书即记录这段旅程的日记。作者以历史地理学家的眼光对非洲当地历史人文、地理风貌进行记录和解读,配以作者自己拍摄的沿途照片,带领读者感受异域风情,使人身临其境。全书以日期为纲,以作者的行动线索为顺序展开,使读者在领略非洲风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和旅行团人员每日的密集行程,堪称文化苦旅。
本书讲述了自18世纪末期开始的欧美对非探险的历程,内容多采自探险者本人的记录,涉及詹姆斯·布鲁斯、蒙戈·帕克、大卫·利文斯顿、亨利·莫顿·斯坦利等。他们探险所及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非洲内陆地区,从尼日尔河领域到尼罗河源头,从撒哈拉沙漠到赤道雨林、南部非洲。在这些探险者的努力下,非洲的整体面貌终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来。历次探险过程中亦不乏欧美人与非洲人的互动,从中可以管窥19世纪及其前后欧美与非洲关系的一角。
自1876年所谓的“ 地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以来,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道貌岸然的欧洲绅士们,纷纷踏上非洲,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便如饕餮一般瓜分了这片黑色大陆。截至一战爆发,偌大的非洲,竟然只有埃塞俄比亚与利比里亚两个独立 !在争夺非洲的浪潮中,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铁血宰相俾斯麦、探险家斯坦利、名将戈登、贵公子丘吉尔等人纷纷登场。而在反抗欧洲侵略的斗争中,非洲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如祖鲁王塞奇瓦约、马赫迪起义*袖穆罕默德、埃塞俄比亚“万王 ”孟尼利克二世等。本书正是通过上百名“演员”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来深入浅出地讲述这场瓜分非洲的大戏。
本书是一部兼具历史通识与科普新知两大特点的大众读物。 在遥远的过去,波利尼西亚人来到太平洋偏远的岛屿群,广为分布,展开了一个北抵夏威夷、西至新西兰、东到复活节群岛的广阔三角形。在欧洲探险家的船队到来之前,他们曾是住在那里的人群。最早的波利尼西亚人是如何找到并扎根于这些辽远广布的岛屿?没有书写或金属工具的人们,如何征服世界上最壮阔的海洋?这个难题,即是在十八世纪出现的著名的 波利尼西亚起源之谜 。众多航海探险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围绕这个疑问,三百年来讨论不休。 本书作者通过详尽的研究与调查,精采地融合了历史、地理、人类学和航海学知识,将波利尼西亚之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南端,国土面积列非洲第10位,是非洲的大国之一。1994年终结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成功实现了政治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平稳过渡,走上了多种族共存与和解的道路。它具有丰富的矿藏,铂、铬、钒的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的黄金生产国。它具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业和现代化农业,以及相当完备的金融体系,并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它已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大国之一。 本书全面介绍了南非共和国的自然、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和对外关系,对国人了解南非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岛国,位于西南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马达加斯加岛上动植物种群的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大约在14世纪,麦利那人建立了伊麦利那王国。19世纪初,拉达马一世基本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全岛各民族在统一进程中逐渐融合为马达加斯加民族。1896年,马达加斯加沦为法国殖民地。马达加斯加人民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于1960年6月26日获得独立。独立至今,历经3个共和国时期,政治危机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发达国家之一。
自1876年所谓的“ 地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以来,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道貌岸然的欧洲绅士们,纷纷踏上非洲,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便如饕餮一般瓜分了这片黑色大陆。截至一战爆发,偌大的非洲,竟然只有埃塞俄比亚与利比里亚两个独立 !在争夺非洲的浪潮中,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铁血宰相俾斯麦、探险家斯坦利、名将戈登、贵公子丘吉尔等人纷纷登场。而在反抗欧洲侵略的斗争中,非洲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如祖鲁王塞奇瓦约、马赫迪起义*袖穆罕默德、埃塞俄比亚“万王 ”孟尼利克二世等。本书正是通过上百名“演员”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来深入浅出地讲述这场瓜分非洲的大戏。
本书以南非北部的金合欢丛生之地为切入点,围绕边境开拓时期、殖民统治时期与种族隔离时期,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研究视角构建了一部南部非洲的历史,揭示出一些人如何“以自然为手段赋予自己高于其他人的权力”。这是一本视角新颖、资料详实的研究著作,从中以小窥大,也能瞥见非洲大陆历史的缩影。
《一把贝壳》(A Fistful of Shells)所用的史料来自九个 的档案馆,涉及艺术,歌颂者,口述历史,人类学,信件往来等诸多方面。同时本书也依靠作者的个人经历,构建出一个地球上至关重要的大陆不为人知的一面。本书译者郭建龙是历史类图书作家、社会观察家,已出版《汴京之围》、《穿越非洲两百年》、“帝国密码三部曲”“亚洲三部曲”等作品,对非洲历史颇感兴趣亦有较多了解,此处虽然是他 涉足图书翻译,但他对原文的理解准确到位、译文通俗流畅,较好地还原了原著的风貌。 这本突破性的书将刷新我们对非洲历史的看法,它展示了非洲诸王国在奴隶制产生前丰富的贸易史。早在19世界欧洲列强瓜分非洲之前,非洲已经和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地区建立了长达数个世纪的联系。非洲的黄金曾是欧洲和 在公元1000年左右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而自从15
战争、贫困、腐败、疾病……非洲问题从何而来?熬过了混乱期的非洲,该如何摆脱殖民主义的梦魇,抓住发展的机遇?从合作伙伴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非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作者曾两度深入非洲,试图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等方式去解答这些问题。他以历史的脉络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问题为纬,深入地讨论了非洲问题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揭示了非洲三代领带人和非洲人民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曲折历程。 过去两百年,非洲人民走过了被殖民、求独立的历史时期,现已进入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重新认识非洲、重估非洲的价值是作者写作的初衷, 是时代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