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历史上纪传体通史,位列 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本书精选《史记》中经典性的篇章和片段进行注释、翻译和题解,使读者既能阅读到《史记》中的代表性文章,同时亦可激发起读者对《史记》这部经典历史著作的阅读兴趣。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本书稿选取《史记》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阐述和评议,可作为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素养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在历代文化典籍中。国学经典浩如烟海,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广大青少年学生时力有限,常望而生畏。学生需要阅读经过整理的、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书篇,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涵养传统道德,提高语文素养。 《新编学生国学丛书》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整套丛书在充分尊重原选注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需要,规范文字,校订勘误,专为当代学生提供课外自读之用。 丛书原名《学生国学丛书》, 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之子系。(1926年至1948年期间陆续出版) 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30册。丛书名更名为《新编学生国学丛书》。 基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研究法》介绍了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并指出其与中国古代“史法”以及传统“史评”、“史论”的差异,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对人的历史的研究,而不是对古代史著的评论。与此同时,他还力图沟通中西学问,对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如搜集史料、辨明真伪、知人论世、阐明史料、勒成著作等做了充分肯定。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秉承首版教材的优良传统,继承兼收并蓄的折中主义教学理念,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有效提升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更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 《一课一练(新题型版)》配合系列教材中的《综合教程》使用;每册各有8套单元练习,与综合教程各单元对应。 围绕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语言点设计与编写,帮助学生复习和消化所学内容,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练习题型参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并适应四、六级考试;修订时特别强化了听力、翻译等专项内容。
本教材依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大纲要求,重点介绍了假肢、矫形器、步行辅助器具、交流沟通辅助器具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介绍了康复工程产品的适配流程与原则,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辅助器具。最后,为了拓展知识,还介绍了外康复工程的发展概况。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我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史实的正史,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时年四十八岁的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撰成《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陈寿死后一百三十余年,南朝宋裴松之奉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他充分利用比陈寿占有更多史料的有利条件注释原书,为后人研究《三国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国志》原著与注释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成为“二十四史”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秉承首版教材的优良传统,继承兼收并蓄的折中主义教学理念,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有效提升学习者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更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 《一课一练(新题型版)》配合系列教材中的《综合教程》使用;每册各有8套单元练习,与综合教程各单元对应。 围绕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语言点设计与编写,帮助学生复习和消化所学内容,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练习题型参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并适应四、六级考试;修订时特别强化了听力、翻译等专项内容。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早就懂得了借鉴古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重要性。宋代的英宗皇帝,就曾诏令当时的龙图阁侍读司马光,将自前秦至后周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历朝兴亡治乱精选编撰成书,并取“鉴以往之得失,以有资于治道。之意,赐名《资治通鉴》。其后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字巨帙,光标史册,同司马迁的《史记》并誉为“史学双璧”。 鉴成败,明得失,中国人不能不读历史,读历史不能不读《资治通鉴》。然而《资治通鉴》的体例和语言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今天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基于此,我们创造性的编排了这部集史学、文学于一体,熔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话说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