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黎族概述,黎族的历史沿革,黎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保安族与东乡族、撒拉族在元明清大约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保安族!全书不仅介绍了保安族及其由来、保安族的人口与分布、保安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保安族的历史沿革、保安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仫佬族概述,仫佬族的历史沿革,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德昂族!全书不仅介绍了德昂族及其由来、德昂族的人口及其分布等,还介绍了德昂族的历史沿革、德昂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西域史族新考》为汉代西域民族史论文集,内收作者论文三篇 《大月氏人种西窜年代考》《中亚缠回为沙陀苗裔考》《乌孙即哈萨克考》,书后附有《新疆民族表》。这对后人了解汉代西域民族变迁历史,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具重要参考作用。全书文字通俗,史料翔实,是具较高史学价值的图书。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历时态上固然要遵循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共时态上还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和运作机制,要应对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就需要进行民族文化自身内在结构上的调适。本书(作者樊华)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作为过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作为符号的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状况的具体解析,在全球化、现代化之动态、开放的语境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评估,找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些有益的探索。 在文化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以艺术为内核的审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通常以符号的方式在艺术中积淀下来,并且艺术创造更注重强化文化的特性、整合文
《蒙古民族通史(卷)》按照时间顺序记述蒙古民族从形成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历史。卷记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族及其先世的历史;第二卷记述元王朝统治时期蒙古族的历史;第三卷是明代蒙古史;第四卷是清代蒙古史;第五卷是近代蒙古史。 《蒙古民族通史(卷)》各卷均经主编与撰写组反复讨论,统一确定写作大纲后,再由各位作者分头执笔撰写。尽量保证各卷在内容衔接、编写体例、文字风格诸方面保持一致。 编撰蒙古民族通史,涉及到许多人名、地名的译音及转写,我们采取以下原则:尽量采用约定俗成的,为学术界所承认的或影响较大的流行版本的译法,每一译名尽可能注以异译。
本集收录了先君子文通公的讲义二种:一、《周秦民族史》,二、《巴蜀史的问题》。《周秦民族史》是一部老讲义,讲用在十年以上,曾经多次修改。本次重印是以川大讲义作为底本,而保留了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讲义的第一章,增加了为龙门书局出版《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时所写的《序》和另三篇附录。《巴蜀史的问题》是1959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后经多次修改补充。1961年在川大历史系讲授“巴蜀史”专题课时,曾作为讲义印发。后将两种修改本整合为一,收入先君《巴蜀古史论述》(巴蜀书社1981年出版),今据此重印。兹为便于读者,窃不自嫌浅陋撮取其鄙意以为纲要大旨者,略缀赘语,置于简端,至于能否有裨高明,则非所敢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