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将带领我们 近距离 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 火锅 (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 丑闻 缠身,以及重要的 瓶身上 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 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 国器 ,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所谓陶瓷,即陶器与瓷器的统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而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英文中的 China 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作为世界上蕞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研究陶瓷的发展史无疑具有极为独特的意义。 《古玩图鉴:陶瓷篇》共包含6个章节,包括陶器的起源、古代陶器的类别、中国陶器艺术史、古代陶器的鉴定方法、瓷器的起源、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以及古代瓷器的鉴定方法等内容。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精巧实用。 古玩图鉴 系列图书一共8册,包括《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一书改编而成。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蔡乃武*的《昆山片玉(中国陶瓷文化巡礼)》图文并茂,从历史源流、名窑介绍、瓷类品种介绍等角度全面展示了浙江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品特色。
本书大多是作者自己陶艺创作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思考已发表的论文。包括:陶艺的概念——叙述陶艺的产生、发展及现状,根据不同时期对陶艺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各种现象,连带起陶艺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现代陶艺的语言——从 “材料”、“成型工艺”、“工具”、“烧制”、“过程”、“形体空间结构”等入手,谈现代陶艺语言的生成的特点,强调“以技入道”的必要性,同时说明媒介是现代陶艺的语言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传统陶艺的认知上有所不同。现代陶艺空间——其生成其实也是本体的重要语言,分开论述主要是其空间形态生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分造型形态空间、釉色空间、以及过程空间三个部分。陶瓷的生活情怀——从陶瓷的实用属性入手展开对我国瓷器的工艺和审美的研究,追溯瓷器的历史和成就,强调对陶瓷文化的认同,并在“使用”
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 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分为初见、容融、和合、余绪四个部分,包括了来自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32家文博单位,600余件金银艺术品。一级文物数量达110多件,占总数的近20%,一二三级以上文物总占比超90%。其中包括刘家河出土中国早期金臂钏、西周虢(guo)国墓地出土金腰带饰、汉代掐丝镶嵌金辟邪、北魏波斯狩猎纹鎏金银盘、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银茶碾等精品文物。画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五省市各文博单位之间交流互动的丰硕成果。
虽然的钻石早就被慧眼识宝的先人挖掘了出来,但是现代钻石工业始于1869年那个南非土著少年在一个农场上发现一颗颗大钻石那一刻,马修·哈特在行文之间重现了当年令赛西尔·罗德斯、欧内斯特·奥本海默还有那个小人物出身的冒险家巴尔尼·巴纳多发家致富的淘钻热潮。应运而生的钻石垄断集团实力强大,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都稳坐王位,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止,那个时期加拿大西北地区突然传出发现钻石的焊炸性新闻,而且年轻大胆的女地质学家艾拉·托马斯力排万难,终于在北极圈附近发现了钻石储备最丰饶的地区之一。 光彩照入的钻石同样具有黑暗的一面。猖獗肆虐、技术高超的盗窃活动是钻石行业的毒瘤,而为非洲战乱提供资金的“战争钻石”交易对钻石行业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马修·哈特在描绘这些几恶现象的时候,不无遗憾地将它们比
近十多年来,新疆远古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皿,这些彩陶器的发现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注意,其独特的器形、鲜艳的色调和多彩的花纹也吸引了各方面的关注。 新疆彩陶从分布地区和器物形制、图案纹样的差异,大致可分为四组。一组以哈密地区为中心,包括哈密、巴里坤、伊吾等地;一组以天山南山谷地为中心,包括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乌鲁木齐南山的阿拉沟、鱼儿沟和乌拉泊,其北面似延伸到吉木萨尔、奇台、木垒等地;一组以和静—轮台地区为中心,其文化分布的范围伸展到了库车、拜城地区的克孜尔河沿岸;还有一组以伊犁地区为主,包括昭苏、新源和察布查尔等地。其中有的组,如哈密、和静地区又可分为若干类。现分别按线、类作介绍。 在新疆境内古代遗址中发现大量彩陶是近十多年来新疆考古工作中的重大收获。继《甘肃
“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一罗曼·罗兰 做经纪的人,常把自己比喻成伯乐。伯乐本是春秋时期的相马高 手,他发现千里马的过程,就像是经纪人通过一双“慧眼”,辨识出 未来的大明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良驹到处有,只是没有被发现,而能够发现千里宝马的伯乐,比良驹更难 找。 我绝不自称伯乐。在这个商业行销挂帅的市场,如果只做好伯乐的角色,充其量只能“发掘”出吴辰君、林心如这些“新星”。如果没有好好地“打造”,她们不过是街头巨幅广告上的甜美模特儿,或是人和名字永远兜不到一块儿的俏佳人,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谓的“造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像“炼金术”,一遍一遍,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冶炼,才能打造出纯度高、价值大的艺人。一个艺人的价值不在他的脸
草野编氓,目不睹先生礼器法物,而瓦盆上缶,无人不资为饮食之用。此书流传,天下之乐闻其说者广矣,岂特补古人未备已哉? 桐川此书,谓之为陶人之职场可也,谓之为本朝之良史可也。后之视今,因器以知政,固不独为博雅君子讨论之资矣。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本书共收录浙江出土印纹陶原始瓷470余件,并湖北盘龙城、叶家山,河南二里头、郑州商城、殷墟、平顶山应国墓地、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地、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林校车马坑,陕西张家坡,以及山东前掌大等出土印纹陶原始瓷100件,近1000余幅照片,用简洁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展现了夏商周时期印纹陶和原始瓷的面貌和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印纹陶和原始瓷在南方先秦考古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南方先秦考古学文化的两把”锁匙”,帮我们叩开了构建南方先秦考古年代框架、探索中国瓷器起源、研究越国礼制发展历程、探讨南北文化交流之门。
本书采取问答的形式,解密瓷器之首柴窑的有无,主要回答了一个千年之谜:柴窑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多少年来收藏家们一直在寻觅柴窑,国外尤其日本收藏大家也在苦苦寻觅,但一直未果。对柴窑的论断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朴实的语言,严谨的作风,诚挚的态度,本着爱国的激情,向世人公开了一个收藏秘密。该书图文并茂,首次公开柴窑,也首次公开一些鲜为人知的藏品,能让世人看到真实的柴窑是个什么样子,真实的国宝是个什么样子,给世人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