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扶柳人,东晋、前秦时高僧、佛教学者、翻译家。自幼聪敏,十二岁出家,后事佛图澄为师,主张“本无”(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总结汉代以来禅法及般若学,为两系学说之集大成者;撰写佛经目录,开启自觉整理佛经典籍道路;主持译经,监译出《四阿含》《阿毗县》等经共百余万言,提出的翻译文体问题和“五失本”“三不易”等翻译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整饬戒律、仪轨,为中土僧众树立了规矩,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崔涛著的《道安/大家精要》以时间为线索勾勒出了道安致力于弘扬佛法的一生,其中着重叙述了他撰写佛经目录,自觉整理佛经典籍,监译出《四阿含》《阿毗昙》等经百余万言,主张僧侣以“释
慧远(334-416),东晋高僧。他生于雁北,栖止在庐山,成为庐山隐逸文化的标志。慧远是中国佛教思想 的奠基性人物:他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被称为“白莲导师”;他的思想影响了东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各派佛学理论,对中国佛教佛性论、禅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乃至民间宗教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出了“沙门不敬 ”的思想,维护了佛教相对于王权政治的自主性。慧远在世时就为中外佛教徒所崇仰,唐宋以后声望 远及日本和朝鲜,成为国际佛教文化史的重要人物之一。蒋海怒著的《慧远/大家精要》概述了慧远的思想学说,形象地描述了他与道安、桓玄、谢灵运等名僧、名士的交往和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