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单身公寓派”就能凭借“干净”与“不干净”的明确划分过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吗?“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与气息布满居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懈的努力难道真能带来幸福吗?“哈比达派”对生活的解释真能让他们变得透彻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谈论建筑的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论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这样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实体的关系,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情状。 《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对住宅、
本书收录了现代主义建筑研究专家执笔撰写的20篇现代主义建筑专业小品论述,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现代建筑奠基者的理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了解他们如何摆脱过往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在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了100年后的今天,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发展的这段历史,通过对这20个经典建筑的讲解,作为对理解当代建筑特色,以及判断未来建筑发展的借鉴。
吴曙光主编的这本《土力学》结合普通高等学校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 纲,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编写。全 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土的渗透性和渗透变形、土中的应力、土的变形特 性和地基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土坡稳 定分析和挡土墙设计以及地基承载力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 供有关专业师生学习及参考。
摆脱全球性的建筑学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大课题,是全世界的建筑师所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书是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从生活场、科技系统、经济产物等不同视角,对建筑的本质及其诸多相关问题作了多向度的阐述,尤其涉及当前建筑界及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一些时弊。 本书主要论述:对建筑本质的再认识,对中国古建筑的再认识,对西方建筑的再认识,中西传统建筑的比较与再认识,以及未来建筑的危机与突破等。 本书可供建筑技术研究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高等学校建筑、土木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平装本已经印了6次,是梁思成先生一本经典的通俗的建筑著作。梁先生的历史、文学、文化方面造诣极深,他有许多关于建筑和建筑人生的文字是非常易读和有教育意义,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这是一本能给众多热爱文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读的书。本书请梁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编辑梁先生最美最通俗的建筑文字,还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是一本具有很强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书。此次推出精装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随精装本会赠送一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这本笔记本里收录了营造学社当年测绘的故宫建筑图16幅,完全原汁原味呈现历经时光磨难的图纸原样。 大拙至美五部分内容简介: 部分: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
结缘格拉斯、话说南法、四人smart、路途艰辛、细语尼斯、艺术家城、历史沉淀、北上格拉斯、香水之城、香飘百年、细说香水、制香闻香、香水艺术家、小镇惊艳、小镇精髓、小镇沉浮、小镇大艺术等
本书对北京地区塔的塔名、塔址、类型、建年、特点及有关传说作了尽述其详的介绍,同时附有塔照308幅,并把今已残损或次要者列入附录。这部图文并茂并可视作《北京塔全》的图书,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一身,适于历史、文化、建筑工作者阅读和广大旅游及古塔爱好者品味、收藏。
素有“天下雄关”之称的嘉峪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作为明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建筑,它在展现其军事价值的同时,也宣扬着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嘉峪关关城的地理位置独特,虽不具备险峻的地势,却具有独特的防御机制。作为比山海关建关还要早的一座关隘,嘉峪关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令人赞叹的古代艺术奇葩和很多美丽的传说。
本书集中展现了东方建筑史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成就,从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和印度古建筑的恢弘,一直到近代西方建筑的登陆、现代东西方建筑的并存发展。 本书以东方建筑发展的重大背景、建筑风格演变为线索,以具体的建筑作品为载体,图文结合,读者从中可以较为详尽地理解整个东方建筑文明发展的脉络。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我国,如电影、音乐、艺术品等,它们符合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并承载了丰富的信息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的文明瑰宝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西方的关注,那些充满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诗词、绘画、文物等,在世界文明史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筑》是知识普及性的大众文化读物,它包括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瑰宝和世界传承的文明遗产两部分,通俗易懂,信息量丰富,图文并茂,印制精美,既适合大众读者休闲阅读,又能满足部分专业读者的阅读需要。 《图说中国100处著名建筑》为其中一卷,介绍了脍炙人口、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中国古代著名建筑100处。内容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艺术评价、与建筑
《彩色国学馆》丛书,以人文的视角、故事体文本、精致的图片,一改过去生硬乏味的叙述方式,将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转为轻松愉悦的普及读本,不追求完整全面,只追求要点常识,不追求专业深奥,只追求好读易懂,让您怀着轻松的心情,用最短的时间领略中国文化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中国建筑一直保有其原始、纯朴的精神,是没有理论的人本建筑,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建筑》精心挑选近200座里程碑式的建筑,除了展现其技术及艺术的魅力之外,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建筑史上的时代变迁和文化内涵,清晰呈现出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在技术,艺术、历史、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描绘出中国建筑博大而精致的神韵。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建筑意》丛书定位为人文性、艺术性;强调知识性、趣味性,于其中贯穿学术精神。内容包括建筑、城市、园林、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理论与评论、建筑文物保护以及建筑相关的诸多方面。既面向建筑界和建筑院校师生,也面向文化、美术、文物、历史、旅游、民俗等文化艺术界和广大公众,并在这两大人群之间架设一座至今尚无的沟通的桥梁。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一批建筑大师,如吕彦、童寯、杨廷宝等设计了我国现代史上一批经典建筑、这些建筑既艺术地解说着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史,也彰显着这些建筑巨匠们的历史踪迹。 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他们所创造的建筑作品毕竟要比建造者长寿,即便后人依然只能记住那些经典的建筑,但那终究是建筑大匠们智慧和心血的载体,何况它们还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往事和一种文明的永恒呢。当然,追寻建筑大匠们踪迹的方式,还是走进由他们创建的那些经典建筑中,这也许也正是他们所希望得到的一种尊重方式。 曾几何时,我试图探寻中国建筑文脉的源流,没想到一深入进去才发现,这竟然是另一个宇宙乾坤。别说寻找什么建筑文脉的肇始发轫,就连其中一支脉也“原非竭一、二人之驽钝所能及事”,更不敢奢谈循着它
作者是台湾建筑评论家和小说作者,本来一直在两个领域里分别拓展,但是此次却有意把两种专长汇合,成为文学(主要是欧洲古典文学)和建筑(主要是西方当代建筑)的相互激励、置疑,因而可以说是“跨领域”的奇书。作者在书中所做的,并不是建筑与文学的一般比较,而是强调它们在精神上对作者分析城市/建筑的启发,是了一般的所谓学术性的类比的感性随笔。 建筑除了响应技术、预算以及现实需求外,当还要有些为人类环境所做出善意出发的思维。 创作过程的困难挑战,是与现实诱惑相互交加共存的,当为与不当为的扶择,或就应该回归去看是否关照了本来自己的初衷吧! 在遇到各样的困难(或诱惑)时,设计者是否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破围而出地去完成整个案子。 好的建筑并非必然是拥有先天条件的作品,反而是能在自己的既有
本书选择的100处世界建筑不过是浩如烟海的建筑历史的沧海一粟,但求知总是从简易起,我们相信依着本书提供的脉络,您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那些引导了建筑革命的建筑大师和历经岁月的磨洗至今仍被世人顶礼膜拜的经典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对每件作品的分析,作者试图向我们呈现一套观看和欣赏建筑的法则,凭借这些有限但有用的标准,我们的目。光会变得更加犀利,可以看懂更多的建筑,甚至可以像训练有素的专家一样评判身边日新月异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