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园林,你会为它特有的东方情调所吸引:在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中漫步,会发现这里与西方建筑相比,小巧细腻、曲折含蓄而优雅静谧;与大自然的风光相比,更具人性的追求,一石一木都透着文化的意味。中国园林之美,在于它熔文化、艺术于一炉。中国古典园林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中国园林有哪几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又具有什么样的共同与相异的特征?中国园林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形成了什么样的造园理论?让我们先进步中国园林去看一看。
《中华文化百科:中国历代建筑》从渊源、宫殿、陵寝、都城、长城、园林、寺观、坛庙、桥梁等九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详细而又具体的描述。既写了它的悠久历史,又写了它的独特风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内涵;既赞美了它的艺术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会了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读者能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从而萌发对我们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中华文化百科:中国历代建筑》从渊源、宫殿、陵寝、都城、长城、园林、寺观、坛庙、桥梁等九个方面对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代表作品等做了一些详细而又具体的描述。既写了它的悠久历史,又写了它的独特风格;既描述了它的外在形式,又揭示了它的文化内涵;既赞美了它的艺术成就,又批判了它的封建糟粕;既融会了内容的广泛性、知识性,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读者能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从而萌发对我们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大国家而努力奋斗。
本书将建筑美学架构在正统的哲学研究范畴之上。罗杰·斯克鲁顿将建筑的“美学理解”定义为理发、自觉的活动坚持认为很多当代建筑理论误解了建筑的本质,因此必须回归其要则。于是,他发展了一种美学判断理论,并确定了该理论对建筑和实物宏观理论的地位。为了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建筑学,他强调了美学趣味的客观性和道德的意义,自然可看出建筑物的表现方式孰对孰错。按照作者的观点,建筑艺术是和那些表现艺术有区别的,诸如绘画、戏剧、诗歌、雕刻、甚至音乐,那是由于建筑的某些特性所造成的;它的功能性、本土性、技术含量、公众性和客观性,并且与装饰艺术的紧密关联性。建筑艺术基本上属于一种乡土艺术,它首先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过程。但是,由于建筑师必须使他们的作品适应于已存在的、无
本书简要阐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中古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40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公元1650年)、欧洲勒?诺特时期(公元1600年—公元1750年)、自然风景时期(约公元1750—公元1850年)、现代公园时期(约公元1850年—公元2000年)。选用100个实例,说明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前后的联系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建筑,园林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张冠增主编的《西方城市建设史纲》内容集中在以西欧和北美为主的范围内,按照时间顺序和国别进行论述。本书的特点,是给读者以比较清晰的时空概念,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代、某一特定的地区产生的城市现象,都有相对应的文字描述和位置图表示,从而减少了以往只知道空间结构、不知道发展过程,只知道城市本身、不知道所在何处的认识缺陷。鉴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特殊需求,本书对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花费了比较多的笔墨,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城市建设的直接关联,而不是只描述城市的空间形态。这样,从古代到现代就有一条比较连贯的线索,可以纵剖西方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给我们留下更清晰、更可辨的城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