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野外较常见的植物700种,主要包括有文献记载可食用的植物、据研究证实有毒的植物、常用于中药的植物等。每一种植物均配有突出植物识别特征的彩色图片,并对植物的别名、识别、分布、药用、食用、毒性等信息进行了简要的文字描述。本书内容按照野外观察植物的感官认识的层层深入进行编排,首先按照植物的大小、直立或匍匐、草本或木本、水生或陆生等进行大体分类,再根据叶的形态进一步分类。读者可以通过查阅本书中每一植物的特征性图片及植物特征文字描述对植物进一步鉴别。本书适合中医药学、植物学、农学、园林学等专业人员及植物爱好者参考阅读。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 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 160 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被列入其中。《名录》的出台,为依法强化保护野生植物、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协调,由全国各个类群的专家约30位,在开展广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卷)。本书涵盖了《名录》所列物种、亚种和变种,共计1069种,并标注了各物种的国家保护级别、CITES附录和IUCN红色名录等级。内容涉及每个物种(或变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花果期、生境、濒危状况及其受危原因。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
《中国苔藓图鉴》是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苔藓植物学家吴鹏程为首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一部精美苔藓植物分类图典。全书以苔藓分类学为基础,介绍了107科410属1018种苔藓植物,涵盖了中国苔藓植物大部分科、属和东亚特有属(包括中国特有属),展示了苔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化学内含物。植物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现代苔藓植物分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苔藓图鉴》中近千幅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境写实素描图是作者费时三年在台式放大镜下精心绘制而成,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不仅突显了表基相结合的核心价值,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典范。书后附有近百幅苔藓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中国苔藓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环境保护、医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及园
本书系统介绍了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了有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涉及植物开花、传粉、受精、胚胎发育及植株形成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该书可供高校有关专业作教材,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在世界上有一些美丽、有用、迷人的植物往往也是不常见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些稀有植物一直吸引着植物学家、科学家和园丁,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一些稀有植物如今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濒危植物图鉴》结合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珍藏的植物艺术作品,讲述了40种稀有和濒危植物的故事,分析 了是什么让这些稀有植物显得与众不同,又是什么让它们变得如此稀有。通过这些稀有植物的故事,我们可以 看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进一步威胁着这些脆弱的植物,同时也启发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这 些稀有植物,珍惜我们的大自然,为人类应对保护稀有植物的挑战带来了一些启发,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大众科 普类读物。
《高黎贡山植物资源与区系地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恒研究员及其团队30年的研究成果,是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基于各类群专家对植物标本的准确鉴定,该专著首次详细记载了高黎贡山地区的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名录,并对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来源及在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证,提出一个与该区域相适应的种级分布区类型系统。
《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 广西植物》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编著的《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距该系列专著《海南植物》出版 7 年后我国科研人员对热带雨林地区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和专著编研的又一科研成果。该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全面开展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研究资料编辑而成,共收录广西热带雨林区域的维管束植物 262 科,1288 属,2737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性状、花果期、分布与生境等。该书文字力求准确、简明扼要,图片清晰,是一部集实用性、科学性与科普性于一体的著作。该书的出版对我国热带雨林植物的保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热带
我们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的内容进行了筛选,结合云南特色植物资源分布,从全国范围内有分布的500余种植物中遴选出155种有文献支持且具有潜在美白功效的植物,随后根据植物资源量、获取难易、研究深度等维度着重遴选出50种植物,最终形成本书内容。 书中的化学结构式均用ChemDraw软件进行绘制以方便调节结构式中原子和键的大小比例,让绘图更整洁美观。最终,需要说明的是,因研究方法的不同,书中关于各植物美白活性研究的内容所引用的数据结果仅供参考和借鉴,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充实、更实用、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本书采用*的分类系统,将裸子植物划分为苏铁亚纲、*亚纲、买麻藤亚纲和松柏亚纲;整合国际*研究动态,介绍了裸子植物科和属的系统学研究历史和现状;首次系统地编纂了全球12科85属1118种现存裸子植物的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每种提供了名称、濒危等级、分布图及气候特征数据,全面反映裸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此外,书中还配有310幅精美的彩色图片,展示重要的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分布特征,便于读者识别。本书可作为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者,以及农业、林业、园林、中药材等专业的高校师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者参考用书。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Global Gymnosperms by Yong Yang, Zhiheng Wang, and Xiaoting Xu, adopts the most rec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ymnosperms based on phylogeny. The book accepts 1118 extant species of gymnosperms and classifies them into four subclasses: Cycadidae, Ginkgoidae, Gnetidae, a
这本书采用对比手法,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林奈与班克斯的故事。二者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大博物学家,既有着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如为自然建立秩序,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国家经济自足等,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博物学的方式。法拉将著作分为七章,按主题描述了他们的异同。 正像作者自己所承认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从其尾注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参考书目较少,且主要依赖二手文献。但作者确是一位材料驾驭和逻辑论证的高手,特别是她对视觉材料的分析,令读者印象尤其深刻。这本著作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了博物学与海外探险、帝国扩张的关系,作者详细描述了两位博物学家,特别是班克斯,如何利用自己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实现博物学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
本书对近 5年来国内外药用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涉及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和药效作用,内容包括植物茎叶中多糖、苯丙素类、醌类、黄酮、挥发油、皂苷、生物碱等成分的活性研究。采用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类规律,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并从分子角度探索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发现规律。 本书可作为了解药用植物研究动态、发现植物活性成分规律的参考用书。
北京大学主校区燕园每年要接待数十万游客,燕园校区有植物大约450种,《燕园草木补》收录了71科232种植物,并对校园植物的管理进行了个人化的点评,这将唤起燕园学子对校园一草一木的深深情感。此书既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历史的一种具体记录,有助于读者辨识校园中绝大部分植物,也有利于复兴博物学文化。同时,这本书将是城市人认识身边花花草草的日常手册,将个人兴趣与博物情怀合二为一。
本书系统的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并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近年来在兰科植物保护方面所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全书包括5个部分。 第1部分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兰科植物。第2部分为“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多样性和野外考察”,详细介绍了版纳植物园从建园起开展的兰科植物引种收集情况,不同时期兰科植物野外考察情况及发现和记录的兰科植物。第3部分为“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与兰科植物保护”,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化在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中起到的作用。第4部分为“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综合保护”,在提出了兰科植物综合保护概念的基础上,(1)分析了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受威胁的主要因素;(2)详细介绍了我们基于野外考察基础上开展的西双版纳
园林植物中的水生植物是指常年生活在水中或喜湿,能傍水而生的植物。它们又可分为根固着于水底的泥土中,植物体上部的茎、叶和花露出于水面之上的挺水植物;根固着于水底的泥土中,仅叶片和花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浮叶植物;茎、叶漂浮于水面和水中,根即可扎于水底,也可以随植株漂浮的漂浮植物;根扎于水底,植物体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完全生活在水中不浮出水面的沉水植物。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体中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水面,衔接陆地植被景观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进而它们还可以为水生动物(如鱼类、鸟类等)提供食物和庇护场所。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体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植物形态上的差异,营造高低错落,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仿自然生态环境。②疏密有序,利用水中倒影;外高内低,切忌拥挤。③加强管理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植物学》创译了一系列植物学术语,如植物学、心(雌蕊)、须(雄蕊)、细胞、萼、瓣、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唇形科、伞形科、石榴科、菊科、蔷薇科、豆科等。西学东渐,术语翻译是件大事,此书的术语翻译还影响了日本的植物学发展。古代和近代中日间本草学、植物学术语彼此借鉴,有许多值得认真研究的内容。此书包含极为丰富的自然神学内容,李善兰序中,“察植物之精美微妙,则可见上帝之聪明睿智”,已经成为自然神学的名句。今天,《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观念可以用一套进化论(演化论)的术语代换,“上帝”等词也可以(而不是必然)在“大自然”、“演化”的意义上理解。曾有一段时间,学者喜欢进行切割,将科学内容与宗教影响分开,即所谓的去精取精、去伪存真,其实那样做是大有问题的。在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渗透着
人类在改造高等植物的事业中,受到太多的限制。例如,通过花粉传粉进行有性杂交,会受到物种亲缘关系的限制;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体细胞杂交,也受到亲缘关系和杂交细胞分化困难的限制;通过转基因技术(也称基因工程)改良植物,又受到绝大多数植物性状不是由一个基因而是由多个基因综合调控的限制,这些制约的因素长时间阻碍着人类更好地利用和改良高等植物。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及其学术理论应运而生。 在的条件下,将外源的异源的染色体及其片段导入受体植物的细胞,两种不同的染色体DNA因重组而发生杂交,从而在受体细胞中形成杂交染色体,这样就形成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新型细胞,这种杂交染色体细胞通过分化和培养,就可以获得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新型植物,本书将这些植物称之为染色体杂交植物。